母亲节祝福语 三明治的做法 红烧排骨的家常做法 小米粥的做法 小龙虾的做法 大闸蟹的做法 鲜贝的家常做法 卷心菜的做法 苹果派的做法 冬瓜的做法大全家常菜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百科 >

淮阳县属于哪个市(「走遍中国」河南·淮阳)

48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2-12-08 11:12:33    

淮阳区是河南省周口市下辖的一个市辖区,位于周口中部,河南省的东部,旧称陈、宛丘、淮宁。淮阳位于黄河文明的中心,历史悠久。传说伏羲、神农在此建都。2019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区,撤销淮阳县,并设立周口市淮阳区。

“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这是《诗经》中描述的场景。春秋时代,人们在高高筑起的平台上手执鸟羽,不分冬夏地跳起祭祀的舞蹈。《诗经》中提到的宛丘,核心地带就位于今天的河南淮阳。

考古

这批出土于淮阳平粮台的文物,属于四千多年前城市地下排水系统的一部分。这些陶质管道每节长约40厘米,粗细不一的两端用以节节相套,品字形排列于古城地下。这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上一项重要的考古发现。

平粮台的考古工作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1979年,两位村民在平粮台高地取土时,无意中发现了一处规模庞大的遗址群。此后,这里先后出土的大型泥塑赈墓兽、玉器、青铜器等一大批珍贵。时代跨度从新石器时代一直持续到汉代。

1985年,考古队在墓葬东侧发现了一面断墙。这些土墙规范有序地排列在夯土高台上。罕见的形制让考古人员意识到这不会是普通人居住的地方。随着四面城墙位置的确定,一座长与宽均为185米的正方形城址轮廓出现了。

经过进一步测定,这座古城建造于4300到45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经过了明确的规划和精密的设计,是目前国内所发现的最早的正方形古城。

发现方形城墙的同时,考古学家们在这座遗址中还出土了排水管道和两座门卫房,二者均为国内首次发现。特别是陶质管道做成的地下排水系统,颠覆了此前人们对于古代城池和设计的认知。

由此可见,早在4000多年前,这座古城就已经科学地解决了防御、排水等问题,并出现了守卫森严的门禁制度。

专家们据此推测,平粮台古城不单是一个军事堡垒,还可能是一个经济和社会权利的中心。这座古城很有可能就是晚秋古国的中心所在。

由于平粮台古城遗址对于探寻中华文明起源的重大意义,1988年,这里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

淮阳的地名,蕴藏着这片饱经战乱的土地上世代延续君子之风。这座地处淮阳西南隅的建筑,被当地人称为“弦歌台”,是为纪念孔子“陈蔡绝粮”的典故而建造的。

鲁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周游列国的孔子和弟子们前往楚国途中,被围困在了陈、蔡之间,也就是今天的淮阳一带。

被困后的七天里,孔子和弟子们缺衣少粮,贫病交加。但是孔子依然抚琴高歌,神色淡然。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这是《论语.卫灵公》篇中记录的孔子被困陈国时所说的话。意思是,君子在困顿之中仍能坚守道德。小人在穷途之时,则会漫无准则。

千百年来,孔子坚贞不移,威武不屈的品格在淮阳深入人心。

淮阳城南的陈胡公祠,几乎每天都有来自不同地区的陈氏子孙到此祭拜。

公元前1046年,陈国置都城于陈城,也就是现在的淮阳区。公元前479年,陈国为楚国所灭,并被设为陈县。

出土于湖北云梦县睡虎地战国晚期秦人墓中的木牍是国内迄今发现最早的家信实物。这封家书中出现了“淮阳”二字。

淮阳,因这里地处淮水之北而定名。历史悠久的名称镌刻着此地自古以来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也传递着当地人千古如一的顽强精神。

名人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当时的淮阳县所处的周口一带成为抗日前线。由于战略地位十分重要,1938年,中共河南省委决定建立豫东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

1937年夏秋时节,出生于当时的淮阳县薛孟庄的一名青年放弃在县城教书的稳定工作,回到了老家。他的公开身份是学校教员。

而此行的秘密任务是响应党组织关于“知识分子到农村去宣传群众准备游击战争”的号召,进行抗日宣传活动。正是他的到来,改写了淮阳的红色历史。

他的名字叫薛朴若。薛朴若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勤学进取的家风,让他自少年时代起,就对国家和民族命运表现出非同一般的关注。从淮阳农林专科学校毕业以后,薛朴若说服弟弟薛丕渡加入了抗战的队伍。留下“国之不存,学将何用、家将何安?”的豪言壮。

1938年9月5日,淮阳沦陷。10月,新四军游击支队打响了东进抗日的第一枪。薛朴若兄弟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和豫东大地上的百姓一道,与日伪武装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成功打击了敌人,极大鼓舞了我军士气,为抗战根据地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坚实基础。然而,游击队的连战连捷,遭到了敌人的疯狂报复。

1939年农历正月二十三凌晨,日寇出动300多人的部队和100多人的汉奸队突然包围了薛孟庄,妄图一举活捉薛朴若,消灭游击队。

为了掩护正在转移的游击队,薛朴若一家13口亲人全部惨死在日军的屠刀下。家人的牺牲使他和弟弟薛丕渡在悲痛之余,越发坚定地把毕生精力奉献给国家和人民的信念。

短短数年之间,由薛丕渡领导的淮太西县大队已经发展为拥有1800多人,轻重机枪18挺,短枪150多支,长枪1900多支的革命武装。然而,在辗转斗争的抗日烽火中,薛朴若兄弟很少谋面。

1946年6月,薛朴若得知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噩耗。弟弟薛丕渡在一次反围剿中不幸中弹,壮烈牺牲,享年27岁。战斗结束后,薛丕渡被追认为“一级战斗英雄”,冀鲁豫军区的官兵为他举行了追悼会。

让淮阳百姓真正记住薛朴若这个名字的,是他在和平年代情牵桑梓,回报家乡的义举。

老人在和平年代毅然返回故里,为了实现当年的诺言四处奔波,重建高堂学校。历经两年,终于盖起了一座三层的教学楼。此后,他不止一次回到高堂学校义务讲学,并资助贫困学生。

从浴血奋战年代一直延续到生命的尽头,在这片火红的土地上,无数烈士的铮铮铁骨是当代人奋斗不息的精神源泉。

民俗

泥泥狗的形象就脱胎于远古图腾。以彩泥、捶泥、捏制成形,以黑色为底,鲜艳的黄、白、绿、红、蓝等颜色点彩,风格粗犷的泥泥狗反映了淮阳的风俗历史。

不断改道的黄河给淮阳带来了大片泥沼滩涂,频繁的地貌变迁,深远的民间传统,导致淮阳先民崇尚巫傩,祭祀文化源远流长。

淮阳地区流行一种叫做“担经挑”的舞蹈,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妇人尊贵,好祭祀,用史巫,故其俗巫鬼。”描述的是陈胡公夫人对于祭祀的喜好。这种用舞蹈和经歌与神灵对话的古老方式,完整保留了陈国先民自由浪漫的气息,因而成为今天淮阳地区民间舞蹈的起源。

经过排练,担经挑的表演正式开始,演员们手握花篮两头,排列起象征伏羲、女娲神话的队形,唱着歌颂神灵功德的经歌。

淮阳的文化技艺正在当地得以不断延续。在淮阳人眼中,昔日献给神明的舞蹈和手工,无不饱含着美好的祝福与愿景。

建筑

太昊陵,“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的陵庙。始建于春秋时代的陵庙,是我国现存帝王陵庙中少有的大规模宫殿式古建筑群。

历史上的太昊陵,因传说为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定都和归葬之地。先后受到历代帝王五十余次祭拜,被誉为“天下第一陵”。

经过历代不断整修扩建,如今的太昊陵已经成为全球数百万华人祭拜伏羲的标志性地点。


生态

淮阳城市与自然山水的联系,从数千年前便埋下了伏笔。“彼泽之陂,有蒲与荷。”在《诗经》的描写中,距今三千多年前的陈国遍布蒲草与荷花。

及至宋朝,这些水塘由于黄河不断泛滥淤积,护城堤坝逐年加高,渐渐连成了一个面积巨大的环城湖。淮阳城在湖中,湖在城中的地貌就此形成。然而,与巨大湖泊的形成相伴的是千百年来一直困扰淮阳人的生态问题。

据清顺治《陈州志》记载“宋大中祥符二年四月,陈州言州地洿苦积潦,岁有水患。”

持续不断的黄河泥沙淤积,曾使这个内陆湖泊的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为了恢复淮阳周边的生态,在1996年,当地政府组织进行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城湖大开发行动。

当时淮阳县的一批又一批民众拿起铁锹,拉上架子车,在城湖的柳湖区域进行保护性清淤开发。这场历时37天的行动,共计清淤126万余立方米。巨大的湖面呈现出宋人笔下“昨日凭高向西望,满川烟树雨濛濛”的美景。同年六月,这个湖泊被命名为“龙湖”。

如今,龙湖的总面积已经达到一万余亩,是中国内陆最大的环城湖。淮阳以龙湖为核心的生态文化旅游线路也逐渐成形。

每年7月至9月,盛大的“龙湖赏荷月”活动都会如期在龙湖举行,两千亩荷花的胜景呈现出三千年前“有蒲与荷”的原生态自然风貌,吸引着全国各地游客的目光。

烟波浩渺的龙湖宛若慈母的怀抱,托起了因水而灵秀的淮阳。

文化

《陈州放粮》的故事在淮阳当地人是耳熟能详。它讲述了包拯到淮阳成奸除恶、放黄粮赈灾的故事。在戏中,包拯不畏权贵,惩恶扬善的形象被广为传颂。

《陈州放粮》所演绎的廉政文化,也是淮阳近年来重点打造的城市文化。2018年,当地政府建立起了廉政公园,重塑包拯、范仲淹等与淮阳有关的人物塑像。

山川壮丽,余韵悠长。淮阳人正在用创造和坚守将曾经的湖泽地变为聚宝盆。烟波深处的淮阳,莲叶接天、水泽万顷。数千年时光铭刻在城砖与绿树间的是历史,是家国,也是希望。战火与硝烟无法阻挡的,是人们营建家园的热忱。琴歌与舞蹈中回荡的,是淮阳永不褪去的生命活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