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祝福语 三明治的做法 红烧排骨的家常做法 小米粥的做法 小龙虾的做法 大闸蟹的做法 鲜贝的家常做法 卷心菜的做法 苹果派的做法 冬瓜的做法大全家常菜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百科 >

端午节韩国(端午节“申遗”十周年,韩国真的抢了我们的端午节吗)

73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2-10-22 15:40:24    

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今年是端午节申遗成功的第十个年头,而今年的端午节也是申遗成功后的第九个,触景生情,让人难免想起当年那闹得沸沸扬扬的“韩国抢注中国端午节”事件以及“端午节申遗成功”的来龙去脉。

2005年11月25日,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被世界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一石激起千层浪,网络上炸开了锅……,虽然官方后来进行了辟谣,但直到今天还有人相信,韩国抢了我们的端午节。

图1 江陵端午祭,是韩国江陵地区农民在端午节气时间里特有的一种巫俗祭祀活动,并不是特指一种节日

虽然韩国出于文化的自卑和极力摆脱中国文化的影响,经常在民间出现将中国传统文化据为己有的声音,比如“孔子是韩国的”、“高句丽是韩国古朝代高丽的前身,故辽东自古以来便是韩国领土”等等。但客观地说,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角度看,韩国并没有“抢注中国端午节”,因为韩国的“江陵端午祭”和中国的端午节不是一回事,也几乎没有任何关系,更不会影响中国的端午节申遗。

原因主要有三点:

第一,名称与含义不同。

“江陵端午祭”首先就带有“江陵”这个地名,“江陵”是韩国的江原道下辖的一个市郡,在行政区划级别上相当于中国的地级市,不过面积甚至还不如中国的一个县区大。“江陵端午祭”可以说是江陵市的特色风俗,很多外地的韩国人甚至都不知道江陵有这么个习俗,而我国的端午节虽然在具体习俗上有许多地域差异,但节日本身绝对是属于全国范围的。此外,由于媒体翻译的问题,“江陵端午祭”曾经一度被国内读成“江陵端午节”,一字之差千年之殇啊。“节”与“祭”并不能完全划等号,至少教科文组织将二者作了区别。

图2 江陵端午祭活动中的官奴假面剧

第二,活动内容不同。

中国端午节的活动虽然在具体地方会有所差异,但吃粽子、饮雄黄酒、赛龙舟、纪念屈原(或伍子胥)等等几乎是标配;而韩国“江陵端午祭”的活动内容不仅与端午节完全不同,还更加的丰富多样。官奴假面舞、荡秋千、投壶、角力、农乐大赛、农谣等等,至于祭祀活动更是数不胜数,不过他们不祭祀屈原或者伍子胥,他们有酿造神酒祭、大关岭山神祭、大关岭国师城隍祭、邱山城隍祭、鹤山城隍祭、奉安祭、迎神祭、迎神出巡、朝奠祭、端午巫祭、送神祭等等,种类繁多,看的人眼花缭乱。

第三,时间不同。

虽然两者在中国的端午节(中国农历五月初五)左右会有时间的交叉重叠,但中国端午节大多只在当天有活动,即使是比较重视和热闹的地区,节日活动前后也不会超过一周。但它可以从三月底开始一直折腾到五月初,而且经常是昼夜不息。

图3 端午节的重要节日活动当然是为纪念屈原的“龙舟競(jìng)渡”

中国端午节申遗成功。面对沸沸扬扬的“韩国抢注端午节”事件,曾有专家出面辟谣:“申遗”不是注册商标,“申遗”是把文化的代表作品提出来,让全世界都能知道和分享,这与商标注册是两码事,不是说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以后中国人再过端午节就要交费了,况且二者还并不是一回事。果不其然,2009年9月,中国端午节正式“申遗”成功。

然而,所谓“中韩端午之争”之所以闹得沸沸扬扬,经久不止,仅仅是因为媒体和大众的误读和爱国情怀的高涨吗?显然不是,事件持续发酵的根本原因是撕开了我国以传统节日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严重不足,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灭绝的遮羞布。

图4 “仲夏端午,烹鹜角黍。俗以菰叶裹黍米……”这是晋朝太守周处写的《风土记》。鹜是鸭子,黍是粽子,烹鹜角黍,就是煮鸭子裹粽子。

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的2005年,中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黄金时期,于年底超越法国成为全球第五大经济体。然而,文化的发展却远远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节奏,比较典型的证据,就是传统节日被忽视。二十多年不断深入的对外开放,虽然为中国经济的腾飞注入了活力,却也出现了西方文化入侵的极端现象,很多年轻人热衷于过洋节,只知道感恩节、万圣节、圣诞节,却对寒食节、重阳节、中秋节等等知之甚少,更有甚者,崇洋媚外、数典忘本,对于祖国传统文化大加诋毁。国内竟然还没有建立起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传统节日作为一个重要遗产甚至都没有被列入保护名单之中。

反观韩国,仅仅是一个特定地方上的“江陵端午祭”就早在1967年就被列入本国的“重要无形文化遗产”中编号第13号,并通过近40年的保护、传承和创新,最终申遗成功。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江陵端午祭”与中国端午节并不一致,但韩国受中华文化影响极深,本国也有过端午节的传统,而“江陵端午祭”最早也与端午节脱不开关系,是逐步演化、创新得来,形成带有自己本国特色的风俗。因此,不仅韩国人重视传统节日的态度需要我们肯定,其善于创新融合的精神更是值得我们学习。

图5 “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古人把艾草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空中,剪成虎形称为“艾虎”,以避邪驱瘴。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2005年的“韩国抢注端午节”事件堪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历程中的一个分水岭,因为事件发生的第二年即2006年,我国就公布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节赫然在列,之后又分别在2008年、2011年、2014年批准公布了第二、三、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清明节和端午节又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端午节正式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与此同时,教育部门也在中小学逐步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力争提高下一代的传统文化修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大门越来越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虽然逐步加大,但取得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尤其是网络文化的快速蔓延,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灭绝的状况不仅没有解决,反而愈加严重。例如,列入2006年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大腔戏、呼麦等进入2019年,会唱的人数已不足百人,近乎失传。传统节日的保护形势也不容乐观,近些年,传统节日成了商家搞促销活动的噱头,真正富有内涵的节日习俗创新几乎没有,甚至还有被“新兴现代节日”,如“光棍节”、“女生节”等挤去生存空间的危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之路,任重而道远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