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祝福语 三明治的做法 红烧排骨的家常做法 小米粥的做法 小龙虾的做法 大闸蟹的做法 鲜贝的家常做法 卷心菜的做法 苹果派的做法 冬瓜的做法大全家常菜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百科 >

白矾有毒吗 中医之毒与治疗毒邪的中药临床应用辨析

23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2-10-01 16:20:17    

吴文博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

中医药之毒的内涵

  毒的本义指毒草。《说文解字》释:“毒,厚也,害人之草”。在中医药(古代)文献中,毒的含义被引申且非常的广泛。大体而言,毒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所有可能伤害机体的物质或致害的特点(病理),如毒虫、毒草、人之恶疮等(如丹毒病症之类),五行暴烈之气(邪之甚)寒毒、热毒、湿毒以及药的“令人泻”“杀人”等药之毒(副作用)。二是治疗效力的强弱或方法。如《内经》:“妇人身重,毒之如何?”《素问·五常政大论》根据药物偏性的大小,作用的强弱,提出了“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治病方法有消毒、清毒、败毒、宣毒、拔毒、托毒、祛毒、散毒、排毒、杀毒、伐毒等解毒方法。

本文主要讨论病因之毒即毒邪——邪之甚。毒邪按阴阳属性,可分为阴毒、阳毒,按六淫属性可分为寒毒、热毒、风毒、湿毒、温毒。按戾气分则有非典、鼠疫、天花、流感、霍乱、疟疾等等。

病因之毒(毒邪)的来源

中医之毒的含义甚广,但主要含义是指对机体有不利影响的因素(包括了病因和条件)。如果以人(或机)体为界的话,毒邪来源有“外来”和“内生”之分:

外来之毒:如外感六淫之风、寒、暑、湿、燥、火,戾气(涉及现代医学的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如麻疹、霍乱、伤寒、痄腮、水痘、风疹,亦可见痢疾(中毒性菌痢)流脑、梅毒、淋病、艾滋病、非典、猪流感等),以及被大气污染,农药、化肥以及添加剂污染的水、食品,还有饮料(如酒毒),药毒(药源性疾病)、胎毒等均为外来之毒。

内生之毒:主要是中医的“内生五邪”以及现代医学所说的机体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生理产物或代谢废物,因没有及时转化或排除,时存留体内危害到了人体健康,如痰毒、瘀毒、粪毒、尿毒。

病证之毒的解法

临证中凡邪气亢极或邪气蕴结不解,都可视为毒。面对病证之毒有两种办法:

一是通过扶正祛邪,增强人体的抗“毒”能力;

二是因病情不同,采用排毒、解毒、托毒和攻毒等不同的方法解毒,实现排毒、减毒(力)、消除毒之目的。具体的排毒方法如下:

  排毒:用于实证毒邪。本法系指开泄腠理(汗法),宦通气血(吐法),通导大便(下法),疏利小便(利尿法)等方法,顺应病势向表、向外,顺应脏腑气机升降的机能,因势利导,促使毒邪经由与外界相通的皮肤汗腺,呼吸的口鼻、大肠、尿道等器官通道向外排泄。包括解表排毒法(即发汗排毒法),通里泻毒法,利尿泄毒法,涌吐排毒法以及表里双解排毒法(解表通便法,解表利尿法,解表通便利尿法)等等。

  解毒法:如清热解毒,以清热解毒的寒凉药物,使内蕴的热毒得以清解的治疗方法。临床常见壮热、面赤、心烦,或神昏谵语,或满口赤烂,口臭、便秘、溲赤,舌质红,苔黄糙,脉滑数或弦疾。再如泻火解毒、清营解毒、凉血解毒等。还有利湿解毒、祛风解毒、散寒解毒、升阳解毒、润燥解毒、祛痰解毒、化瘀解毒等

  托毒法:是运用补益气血为主、活血解毒为辅的中药,以扶助正气,托毒外出,防止毒邪内陷的方法。具体运用分为两种:托毒透脓法、补托法。

以毒攻毒法:“以毒攻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以毒攻毒”指一切特殊的治疗手段和方法,与常规治法、用药不同,是针对“毒”的病机治疗暴烈、传染、秽浊、迁延和重笃之疾。狭义“以毒攻毒”指猛烈之药治疗猛烈之疾,主要是指用毒药、剧烈药治病。现代对“以毒攻毒”的研究、认识以狭义居多。比如陈竺院士用砒霜以毒攻毒启发治愈白血病等。“以毒攻毒”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命题,有着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治疗毒邪的中药

以《中药学》所载中药,按功效进行统计,与“毒”有关的功效只有 “解毒”、“攻毒”、“托毒”。

解毒中药

1.紫苏:味辛,性温。归肺、脾经。具有发汗解表,行气宽中,解鱼蟹毒之功。

2.生姜:味辛,微温。归肺、脾、胃经。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鱼蟹毒,解药毒之功。

3. 苍耳草:味苦、辛、性微寒;有小毒。具有祛风,清热,解毒之功。

4.鹅不食草:味辛,性温。归肺、肝经。具有发散风寒,通鼻窍,止咳,解毒之功。

5.牛蒡子:味辛、苦,性寒。归肺、胃经。具有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之功。

6.菊花:味辛、甘、苦,性微寒。归肺、肝经。具有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之功。

7.升麻:味辛、微甘,性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具有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之功。

8.鸭跖草:味甘、淡,性寒。归肺、胃、小肠经。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利水消肿之功。

9.栀子:味苦,性寒。归心、肺、三焦经。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之功。

10.黄芩:味苦,性寒。归肺、胆、脾、胃、大肠、小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之功。

11.黄连:味苦,性寒。归心,脾、胃、胆、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

12.黄柏:味苦,性寒。归肾、膀胱、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之功。

13.白鲜皮:味苦,性寒。归脾、胃、膀胱经。具有清热燥湿,祛风解毒之功。

14.三棵针:味苦、性寒。有毒。归肝、胃、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

15.马尾连:味苦,性寒。归心、肺、肝、胆、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

16.金银花:味甘,性寒。归肺、心、胃经。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之功。

17.连翘:味苦,性微寒,归肺、心、小肠经。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之功。

18.穿心莲:味苦,性寒。归心、肺、大肠、膀胱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燥湿之功。

19.大青叶:味苦、寒。归心、胃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斑之功

20.板蓝根:味苦,寒。归心、胃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之功。

21.青黛:味咸,性寒。归肝、肺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泻火,定惊之功。

22.贯众:味苦,性微寒。有小毒。归肝、脾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之功。

23.蒲公英:味苦、甘,性寒。归肝、胃经。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通淋之功。

24.紫花地丁;味苦、辛,性寒。归心、肝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之功。

25.野菊花:味苦、辛,性微寒。归肝、心经。具有清热解毒之功。

26.重楼:味苦,微寒。有小毒。归肝经。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之功。

27.拳参:味苦、涩,微寒。归肺、肝、大肠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镇肝息风之功。

28.漏芦:味苦,寒。归胃经。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通经下乳,舒筋通脉之功。

29.土茯苓:味甘、淡,平。归肝、胃经。具有解毒,除湿,通利关节之功。

30.鱼腥草:味辛,性微寒。归肺经。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之功。

31.金荞麦:味微辛、涩,性凉。归肺经。具有清热解毒,排脓祛瘀之功。

32.大血藤:味苦,性平。归大肠、肝经。具有清热解毒,活血,祛风,止痛之功。

33.败酱草:味辛、苦,性微寒。归胃、大肠、肝经。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之功。

34.射干:味苦,性寒。归肺经。具有清热解毒,消痰,利咽之功。

35.山豆根:味苦,性寒。有毒。归肺、胃经。具有清热解毒,利咽消肿之功。

36.马勃:味辛,性平。归肺经。具有清热解毒,利咽,止血之功。

37.青果:味甘、酸,性平。归肺、胃经。具有清热解毒,利咽,生津之功。

38. 锦灯笼:味苦、性寒。归肺经。具有清热解毒,利咽化痰,利尿通淋之功。

39.金果榄:味苦,性寒。归肺、大肠经。具有清热解毒,利咽,止痛之功。

40.白头翁:味苦,性寒。归胃、大肠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之功。

41.马齿苋:味酸,性寒。归肝、大肠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止痢之功。

42.鸭胆子:味苦,性寒。有小毒。归大肠、肝经。具有清热解毒,止痢,截疟,腐蚀赘疣之功。

43.地锦草:味辛,性平。归肝、大肠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之功。

44.委陵菜:味苦,性寒。归肝、大肠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之功。

45.翻白草:味苦,性寒。归胃、大肠经。具有清热解毒,止血,止痢之功。

46.半边莲:味辛,性平。归心、小肠、肺经。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之功。

47.白花蛇舌草:味微苦、甘,寒。归胃、大肠、小肠经。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通淋之功。

48.山慈菇:味甘、微辛,性凉。归肝、脾经。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之功。

49.熊胆:味苦,性寒。归肝、胆、心经。具有清热解毒,息风止痉,清肝明目之功。

50.千里光:味苦,性寒。归肺、肝、大肠经。具有清热解毒,清肝明目之功。

51.白蔹:味苦、辛,性微寒。归心、胃经。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敛疮生肌之功。

52.四季青:味苦、涩,性寒。归肺、心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敛疮之功。

53.绿豆:味甘,性寒。归心,胃经。具有清热解毒,消暑,利水之功。

54.玄参:味甘、苦、咸,性微寒。归肺、胃、肾经。具有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滋阴之功。

55.紫草:味甘、咸,性寒。归心,肝经。具有清热凉血,活血,解毒透疹之功。

56.水牛角:味苦,性寒。归心、肝经。具有清热凉血,解毒,定惊之功。

57.白薇:味苦、咸,性寒。归胃、肝、肾经。具有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之功。

58.大黄: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之功。

59.蛇蜕:味甘、咸,性平。归肝经。具有祛风,定惊,退翳,解毒止痒之功。

60. 豨莶草:味辛、苦,性寒。归肝、肾经。具有袪风湿,利关节,解毒之功。

61.雷公藤:味苦、辛,寒。有大毒。归肝、肾经。具有祛风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杀虫解毒之功。

62.老鹳草:味辛、苦,性平。归肝、肾、脾经。具有袪风湿,通经络,清热毒,止泻痢之功。

63.泽漆:味辛、苦,性微寒。有毒。归大肠、小肠、肺经。具有利水消肿,化痰止咳,解毒散结。

64.茵陈:味苦、辛,性微寒。归脾、胃、肝、胆经。具有利湿退黄,解毒疗疮之功。

65.金钱草:味甘、咸,性微寒。归肝、胆、肾、膀胱经。具有利湿退黄,利尿通淋,解毒消肿之功。

66.虎杖:味微苦,性微寒。归肝、胆、肺经。具有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散瘀止痛,化痰止咳之功。

67.地耳草:味苦、甘,性凉。归肝、胆经。具有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活血消肿之功。

68.垂盆草:味甘、淡、微酸,性微寒。归心、肝、胆经。具有利湿退黄,清热解毒之功。

69.鸡骨草:味甘、微苦,性凉。归肝、胃经。具有利湿退黄,清热解毒,疏肝止痛之功。

70.珍珠草:味甘、苦,性凉。归肝、肺经。具有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明目,消积之功。

71.青木香:味辛、苦,寒。归肝、胃经。具有行气止痛,解毒消肿之功。

72.鸡矢藤:味甘、苦,性微寒。归脾、胃、肝、肺经。具有消食健胃,化痰止咳,清热解毒,止痛之功。

73.小蓟:味甘、苦,性凉。归心、肝经。具有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之功。

74.大蓟:味甘、苦,凉。归心、肝经。具有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之功。

75.地榆:味苦、酸、涩,性微寒。归肝、大肠经。具有凉血止血,解毒敛疮之功。

76.苎麻根:味甘,性寒。归心、肝经。具有凉血止血,安胎,清热解毒之功。

77.羊蹄:味苦、涩,性寒。归心、肝、大肠经。具有凉血止血,解毒杀虫,泻下之功。

78.檵木:味苦、涩,性平。归肝、胃、大肠经。具有收敛止血,清热解毒,止泻之功。

79.枫香脂:味辛、微苦,性平。归肺、脾经。具有活血止痛,止血,解毒,生肌之功。

80.益母草:具有辛、苦,性微寒。归心、肝、膀胱经。具有活血调经,利水消肿,清热解毒之功。

81.月季花:味甘、淡、性微苦,平。归肝经。具有活血调经,疏肝解郁,消肿解毒之功。

82.禹白附:味辛、甘,性温。有毒。归胃、肝经。具有祛风痰,止痉,止痛,解毒散结之功。

83. 猫爪草:味甘、辛,性微温。归肝、肺经。具有化痰散结,解毒消肿之功。

84.黄药子:味苦,性寒。有毒。归肺、肝经。具有化痰散结消瘿,清热解毒之功。

85.胡颓子叶:味酸,性微温,归肺经。具有平喘止咳,止血,解毒之功。

86.朱砂:味甘,性微寒。有毒。归心经。具有清心镇惊,安神解毒之功。

87.牛黄:味甘,性凉。归心、肝经。具有化痰开窍,凉肝息风,清热解毒之功。

88.珍珠:具有甘、咸,性寒。归心、肝经。具有安神定惊,明目消翳,解毒生肌之功。

89.甘草: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具有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之功。

90.绞股蓝:味甘、苦,性寒。归脾、肺经。具有益气健脾,化痰止咳,清热解毒之功。

91.蜂蜜:味甘,性平。归肺、脾、大肠经。具有补中,润燥,止痛,解毒之功。

92.何首乌:味苦、甘、涩,性微温。归肝、肾经。制用:具有补益精血之功。生用:具有解毒,截疟,润肠通便之功。

93.胆矾:味酸、涩、辛,性寒。有毒。归肝、胆经。具有涌吐痰涎,解毒收湿,祛腐蚀疮之功。

94.雄黄:味辛,性温。有毒。归肝、胃、大肠经。具有解毒,杀虫之功。

95.白矾:味酸、涩,性寒。归肺、脾、肝、大肠经。具有外用解毒杀虫,燥湿止痒之功;内服具有止血,止泻,化痰之功。

96.蟾酥:味辛,温。有毒。归心经。具有解毒,止痛,开窍醒神之功。

97.大蒜:味辛,温。归脾、胃、肺经。具有解毒杀虫,消肿,止痢之功。

攻毒中药

98.蜈蚣:味辛,性温。有毒。归肝经。具有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之功。

99.斑蝥:味辛,性热。有大毒。归肝、肾、胃经。具有破血逐瘀,散结消癥,攻毒蚀疮之功。

100.全蝎 :味辛,性平。有毒。归肝经。具有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之功。

101.木鳖子:苦、微甘,凉。有毒。归肝、脾、胃经。具有攻毒疗疮,消肿散结之功。

102.蜂房:味甘,性平。归胃经。具有攻毒杀虫,祛风止痛之功。

103.轻粉 :味辛,性寒,有毒。归大肠、小肠经。具有外用攻毒杀虫,敛疮。内服逐水通便之功。

104.砒石:味辛,性大热。有大毒。归肺、肝经。具有外用攻毒杀虫,蚀疮去腐;内服劫痰平喘,截疟之功。

托毒中药

105.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具有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托毒生肌之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