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祝福语 三明治的做法 红烧排骨的家常做法 小米粥的做法 小龙虾的做法 大闸蟹的做法 鲜贝的家常做法 卷心菜的做法 苹果派的做法 冬瓜的做法大全家常菜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百科 >

中脑边缘系统 大脑为什么还会下令让人喝酒呢?

96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2-09-06 12:05:16    

人类的大脑控制我们,明知酒精危害大脑,为什么大脑还要下达喝酒的命令?

这个说法看似是一个“悖论”,其实是一种错误认知。

人类的行为并非完全受意愿控制而可以为所欲为

生物的生理活动基本都是在接受到内、外因素作用下,由固有的系统进行自我调节和执行的自动性过程。比如,手指被火烧一下,获得的高温会激活皮肤温度感受受体产生神经电位,上传到大脑产生热和疼的感觉;同时,信号传导脊髓,可以直接经过中间神经元将信号传递到相关骨骼肌产生缩手闪避动作。

再比如,由自主神经系统(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调控的心跳、生理性呼吸、胃肠蠕动等,都不需要大脑意志的控制。

即使是作为智能生物的人类的行为,也并非完全受意识的控制,是脑“决策系统”对利益与代价权衡的结果。

动物脑奖赏系统和行为决策系统

在非人类动物,行为唯一服从的是生存这一终极目标,包括个体生存和种群的生存,即繁殖。

只要有利于生存和繁殖的行为,都应该给予奖赏,大加鼓励;相反,对于伤害性物质和因素会给予惩罚,加以警示从而强化远离危险的行为。

动物拿什么进行奖赏和惩罚呢?

自己给自己的大脑奖赏黄金万两?

遗憾的是,黄金并不是动物脑内的“通用货币”,黄金并没有卵用。

动物脑内有效的“通用货币”是由中脑边缘系统分泌的一种化学物质——多巴胺。

奖赏的“落实”就是多巴胺分泌产生的“欣快感”。

这种欣快感的诱惑力异常强大,动物的行为主要受获得这种欣快感的动机所驱使,行为的主题主要就是捕食和交配本能,所谓“食色性也”。

相反,行为也会受到惩戒系统的约束和限制。比如,伤害会产生疼痛,并伴有非常不愉快的负面情绪体验,因而强化危险意识和远离这些伤害。

就是说,动物的行为完全是受本能驱使的。

人类的意志决策系统

人类与其他动物一个根本性区别是,新皮层的发达带来的智慧和自主意识的诞生。

行为是由受意志控制的骨骼肌执行的。因而,从理论上讲,人的行为似乎“理应”完全受意志的控制,可以为所欲为。

事情却并非这么简单,人的最终的行为是自主意识与奖惩系统共同协调进行的。

行为最终的决策是由额叶接受、整合各种信息综合权衡的结果。

额叶决策中心对信息的整合和决策过程包括:1) 接收其他脑区,包括自主意识,脑奖赏和惩戒中心等传入的情势信息;2)对于相关刺激做出选择性注意(有的“被采信”);3)抑制由不相干的刺激造成的注意力分散——即避免分心;4)提取过去的相关经历的记忆信息——就是结合经验教训;5)根据过去的记忆和目前相关的刺激预计采取不同行为带来的可能后果;和6)做出决策,编码适当的程式化信息发送到骨骼肌执行系统。

成瘾

在人类,触发奖赏系统的不再限于食色本能,还包括社会奖赏和毒品。

社会奖赏包括诸如金钱、赞美、亲情、友情、新奇事物刺激体验等等,都可以刺激奖赏系统分泌多巴胺,产生欣快感、满足感和幸福感等正面情绪。某些人,对有些行为甚至可能“上瘾”,比如,赌博、网络游戏(已经被医学承认),以及偷到、贪污,甚至被拍马屁等。

某些生物活性物质,俗称毒品,刺激多巴胺主要通过两种途径:

有的,比如鸦片类和大麻类,由于化学结构与脑内内源性鸦片类和内源性大麻素这两个止痛系统的内源性止痛物质,比如内啡肽、脑啡肽等相似,可以直接与其受体结合,产生疼痛抑制作用;同时激活脑奖赏系统的多巴胺神经元释放多巴胺。

另一些,比如可卡因、安非他命等兴奋剂,也包括酒精和尼古丁,则可以直接刺激多巴胺神经元刺激多巴胺分泌,产生生理效应。

与自然奖赏和社会奖赏刺激因素不同的是,毒品和某些强刺激的行为(比如赌博)对于多巴胺释放的刺激作用强大而持久,大量的多巴胺释放使得人产生强烈持久的兴奋、欣快等正面情绪。

我们知道,人体都是有维持自我稳态的调节系统,对于毒品刺激产生的过量和持久的多巴胺,可以通过一些机制来进行平抑,包括抑制多巴胺的产生、减少相应区域多巴胺受体等。

结果,同样剂量的毒品或行为就不能达到原先的刺激程度,即产生所谓的耐受现象。

为了追求更强烈的欣快感,毒品可以通过“绑架”脑额叶的决策中枢来追加毒品的摄入量和寻觅行为,即所谓的强制性觅药或给药。

如果,一段时间不能获得毒品刺激,就会产生对这些物质的渴望,并产生负面感觉和情绪,这就是所谓的戒断症状。

渴望、耐受、戒断症状和强制性觅药给药,是构成药物成瘾的四大要素。

对于某些物质的追求,一旦达到上述标准,就形成成瘾,自主意识就沦为毒品或某种行为的奴隶。

酒那么难喝,还“明知有害”,人们为什么还喜欢喝酒,甚至会成瘾

酒精是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精神性药物,也是世界上成瘾性最强的五大最毒的毒品之一。

研究早就发现,酒精可以直接刺激腹侧被盖区的多巴胺神经元分泌多巴胺。

但是,酒精却不像鸦片类、大麻类毒品,脑内并不存在具有生理意义的内源性酒精系统,也就是没有专门的酒精受体。

酒精刺激多巴胺分泌的第一个步骤一直没有搞清楚。

直到2018年,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的科学家发现,酒精具体作用点阻断了腹侧被盖区多巴胺释放神经元细胞膜一种名为KCNK13的钾通道,当该钾通道被阻断时,神经元会增加活性并释放更多的多巴胺。

就是说,人们摄入酒精追求的不是像糖和盐等的美味,而是酒精所能带来的欣快感。当然,也包括酒精对脑组织广泛性抑制(如上所述,没有专门的结合靶点)带来的各种“陶醉”效应。

多数人自然不会因为酒难喝而放弃对欣快感和陶醉感的追求。

至于说“明知酒精有害”,这种“明知”不是可以自动发挥效应的本性层面的,而是人类后天学习的结果。

因此,不同的人对学习到的“酒精有害”的认识和评价也就不同,从而导致采取不同的对待态度和行为——有的人看重酒精的有害性,远离酒精,滴酒不沾;有的人更注重酒精带来的精神刺激,最终“大脑会下达喝酒的命令”。

酒精神经精神性药物的本性决定,一旦开始喝酒,有的人(受包括遗传在内的因素影响)就会成瘾,成为酗酒的瘾君子而不能自拔。

酗酒者的自主意识受到酒精的绑架,成为了酒精的奴隶,“下达喝酒命令”的成了对酒精的渴求。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