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祝福语 三明治的做法 红烧排骨的家常做法 小米粥的做法 小龙虾的做法 大闸蟹的做法 鲜贝的家常做法 卷心菜的做法 苹果派的做法 冬瓜的做法大全家常菜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百科 >

显著的意思解释(显著性——统计学带给投资的重要启示)

948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6-07 17:21:41    

股市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人们总希望从中发现一些确定性的、可以把握的规律来盈利,于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研究方法,如技术分析、基本面分析、宏观分析等。

然而,无论什么方法,都是希望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总结出某种可以借此盈利的规律,比如W底看涨、高净资产收益率公司的股票长期收益率高。

这里顺带说明的是,无论哪一种看似规律性的东西,在投资领域都只是一个概率。

那么,我们如何知道某个结论是真实规律还是臆想、是偶然还是必然?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甄别?

统计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显著性,它就是用来衡量某种结论的可靠性,或者用来判断某种现象是必然因素的影响还是偶然因素的影响。

在各学科的学术论文里几乎都会出现这个词,没学过统计学的可能有点晕,简单地说,说某个结论显著,意思就是该结论不是偶然出现,是规律性地体现。

反之,不显著,就是说无法确定该结论是偶然还是必然因素导致的。

那么,显著性是如何计算的呢?这里我们不去细究复杂的统计量计算,只说其思想。

如果你观察到某种现象出现的频率远高于随机状态下应该出现的频率,所谓事出反常必有妖,这种现象背后通常有某种规律在起作用,我们就说它显著。

举个例子,抛10次硬币,6次向上4次向下,或者7次向上3次向下,这都不能说这个硬币有问题,但如果9次向上、1次向下,我们就有比较大的把握说该硬币不平衡,即显著不平衡。

还是抛硬币,这回抛10000次,如果其中6000或者更多次向上,我们就可以说该硬币显著不平衡。

从上述例子中看出,硬币是否显著不平衡和两个因素有关,一是正面出现的概率。

二是抛硬币的次数。抛的次数越少,要求正面概率越高才能说明显著,例如抛10次,可能要8次以上才能证明其显著性。

而抛的次数越多,比如10000次,则6000次就足以证明其显著性。

回到我们的投资决策中,先说技术分析,我们经常听到的头肩顶、双重底、红三兵、放量突破等K线形态,这些形态真的能预示后期的走势吗?

在各种“大师”充斥的时代,我们应该多留个心眼,本着对自己的钱负责的态度,投资前不妨做一下显著性检验。

比如,某股票放量突破了,要不要跟?可以统计一下全市场历史上放量突破的K线有多少,后面走出了趋势行情占多少,突破完又回去的占多少,如果历史上放量突破的样本够多,而且走出趋势行情的概率够大,可以认为有规律存在,即显著,反之则不然。

事实上,根据我以前做过的大量测试,绝大多数经典形态的盈利仅仅存在于“大师”们的分析中。

这也是量化投资的一个意义,一些看似很有道理的结论,在统计学的视角下,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有些结论可能只适用于某一段的历史时期,而在其他时期是失效的,这也是投资的难点所在。

那么,基本面投资需要考虑显著性吗?比如近两年高净资产收益率股票涨得好,这是普遍持久的规律吗?

我们可以统计一下过往历史上高净资产收益率股票的表现,看看表现好的阶段占比多少,是否显著高于其他类股票。

实际上,从历史回测来看,选股时单纯考虑高净资产收益率,往往后期收益并不好。

在市场中充斥着种种似是而非的观点、论断,各路专家、老师会用鲜活的例子告诉你出现某种形态后股票大涨,或因某财务指标如何就看好后市,而对那些失败的案例往往避而不谈,投资者很容易被幸存者偏差所蒙蔽。

市场是复杂的、混沌的、不断演化的,没有人能预测未来,谦卑才是科学的态度。

对于那些说话文风过于自信的各路大师或者伪大师,我个人通常会以怀疑的目光审视他们。

为提高理性思考、独立思考的能力,适当学习一些统计学的基础原理,是非常必要的。入门读物中,我强烈推荐尼尔·萨尔金德的《爱上统计学》,该书用浅显的示例,通俗易懂地说清了统计的基本思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