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祝福语 三明治的做法 红烧排骨的家常做法 小米粥的做法 小龙虾的做法 大闸蟹的做法 鲜贝的家常做法 卷心菜的做法 苹果派的做法 冬瓜的做法大全家常菜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百科 >

长孙无忌是谁

27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5-26 20:15:26    

长孙无忌(?—659年),字辅机,河南洛阳人,鲜卑族后裔。隋朝右骁卫将军、著名外交家长孙晟的儿子,唐太宗文德皇后(长孙皇后)同母兄,母为北齐乐安王高劢(mài)之女。唐高祖初期宰相高士廉的外甥。长孙无忌的先祖是北魏献文帝拓跋宏的哥哥。其祖父长孙兕(sì)为北周开府仪同三司(待遇相当于太尉、司徒、司空的散官)、封平原公。

长孙晟在长孙无忌不大的时候就去世了,由于长孙无忌的母亲是小媳妇,不是正妻。所以长孙无忌的父亲去世后,他与母亲、妹妹(长孙皇后)被异母(正妻所生的)兄长孙安业赶出家门。生活无着,只好跟着母亲高氏回到娘家,长孙无忌由舅舅高士廉抚养长大。长孙无忌生性聪慧,勤奋好学,博通文史,而且颇有计谋,与唐国公李渊的次子李世民关系甚好。高士廉见李世民才华出众,便将外甥女嫁给他,长孙无忌因此与李世民成为了郎舅,两人关系更为密切。

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五日,李渊率甲士三万誓师在晋阳(山西太原)起兵。李世民率兵渡过黄河,长孙无忌听说了消息,就去投奔了他。被任命为渭北道行军典签(典领文书,相当于掌握人事官员)。同年冬月初九日,唐军攻入长安。隋大业十四年(义宁二年,618年)三月,隋炀帝在“江都之变”中,被宇文化及指使的禁军校尉令狐行达缢杀而死。同年夏,李渊在长安太极殿即皇帝位,国号为唐,建元武德,定都长安,是为唐高祖。李渊建唐后,以李世民为尚书令(相当于首席宰相)。

由于李世民功勋卓著,直接威胁到李建成的太子地位。李建成勾结齐王李元吉、唐高祖的嫔妃等人,数次加害李世民。房玄龄对长孙无忌道:“如今两方已经结怨,一旦祸患暗发,不只是秦王府难以收拾,而更是国家存亡都成了问题。不如劝说秦王行周公之举,安定家国”。长孙无忌道:“我早就有这想法了,只是一直不敢说,你的话正和我的心意”。于是,长孙无忌与房玄龄、杜如晦一同劝说李世民先发制人,诛杀李建成与李元吉。

“玄武门之变”后,武德九年(626年)八月,李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册封妻子长孙氏为皇后,以长孙无忌为左武侯大将军。不久,罗艺在幽州反叛,长孙无忌担任行军总管,率军征讨罗艺。贞观元年(627年),长孙无忌改任吏部尚书,并被定为功臣第一,进封齐国公,食实封1千3百户。他既是勋臣,又是国戚,深受唐太宗礼遇,能够自由出入太宗的内室。同年七月,唐太宗又拜长孙无忌为尚书右仆射(宰相)。长孙无忌担心富贵至极会带来灾祸,一再恳请辞去相位,长孙皇后也极力为之劝说。唐太宗只好改任其为开府仪同三司。

贞观七年(633年),唐太宗任命长孙无忌为司空。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挂入凌烟阁,长孙无忌则位列第一。同年四月,唐太宗命长孙无忌与房玄龄、萧瑀、李勣,会合大理寺、中书省、门下省,一同审讯太子李承乾谋反案。不久,唐太宗改立晋王李治为皇太子,任命长孙无忌为太子太师。长孙无忌是贞观时期众多著名大臣中,最不善谏言的一位。但头脑清醒,以敦厚持重见长,并不固执己见。特别善于听取众人好的建议和意见,对唐太宗忠心却不盲从。正因为他有这些优点,关键时刻他总能站到决策中心。比如:贞观十一年(637年),唐太宗封长孙无忌、房玄龄等十四位功臣为世袭刺史。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就坚决上书反对,他说:“臣等披荆斩棘的侍奉陛下,如今四海一统,陛下却让我们世代治理外地州郡,这跟流放有何不同”?再者,世袭刺史容易产生结党营私、割据势力的弊端,将来必将为害一方,自取灭亡。唐太宗在他们一再坚持下,收回了成命。

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东征高句丽。长孙无忌与岑文本、杨师道一同随军出征,并代理侍中之职。围攻安市城的战役中,长孙无忌率一万一千精兵埋伏在山北峡谷中,作为奇兵冲击敌后,并拆毁所有桥梁,断绝高句丽援军归路,迫降敌军主帅高延寿、高惠真。贞观二十年(646年),太师长孙无忌与太傅房玄龄、太保萧瑀一同辞去三师官职。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太宗任命长孙无忌为检校中书令,负责并主持尚书省、门下省事务。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唐太宗李世民病重,把;李治、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叫道病床前,对他们说:“我把李治夫妇就交给你们了,请你们保全我的佳儿佳媳啊”。又对褚遂良等人说:“我知道无忌忠臣,我得天下多赖他的辅佐,但他过于正直,不善于保护自己,不要让谄媚奸恶之徒谤毁他呀!否则,你们就不是我大唐的臣子”!可见唐太宗多么信任长孙无忌,临终还在关心他的命运。

不久,唐太宗病逝于行宫翠微宫(今西安市长安区),遗命长孙无忌与褚遂良辅政。太子李治悲痛欲绝,抱着舅舅长孙无忌的脖子痛哭。长孙无忌劝诫李治处理政事以安内外为重,李治仍哀哭不止。无忌呵斥道:“陛下(唐太宗李世民)将宗庙社稷交付殿下(唐高宗李治),您怎能只知哭泣呢”?长孙无忌等决定秘不发丧,并让李治迅速赶回长安主持朝政。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六月,太子李治继位,是为唐高宗。长孙无忌进封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仍兼任扬州都督,主持朝政。当时,长孙无忌以元舅的身份辅政,每有进言,唐高宗都优先采纳。唐高宗李治缺乏理政经验。许多疑难问题交由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办理。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朝廷发生了一件大事变。房州(今湖北房县)刺史、驸马都尉房遗爱(房玄龄之子)与其妻高阳公主(唐太宗之女),宁州(今甘肃宁县)刺史、驸马都尉薛万彻(唐初名将,唐高祖女婿,丹阳公主的丈夫),岚州(今山西岚县)刺史、驸马都尉柴令武(柴绍的儿子,唐太宗女婿,巴陵公主的丈夫)等共同密谋商议。他们打算推翻唐高宗李治,改立秦州(今甘肃天水)刺史,荆王李元景(唐高祖的第六子)为帝。

事情缘由还要从贞观十七年(643)讲起,齐王李祐起兵谋反失败被唐太宗李世民赐死,紧接着太宗先废除了太子李承乾,后废除魏王李泰,在晋王李治和吴王李恪之间游移不定,最终在长孙无忌的鼎力支持下立了李治为太子。永徽四年(653)高阳公主状告大伯子房遗直不顾伦理纲常对自己无礼,此事关乎房家名誉,加上高阳公主是李治亲妹身份特殊,李治便请舅舅长孙无忌亲自审理此事。后经调查发现,高阳公主此举不过是因为房玄龄死后房遗直一人继承爵位,而二房的房遗爱一无所有,便出此下策希望借诬告来除掉房遗直。

唐太宗李世民在世时,六弟李元景自然不敢有别的想法,如今二哥李世民死了,而新登基的李治,只不过是22岁的毛头小伙而已,且势力单薄,难以服众。荆王李元景做了一个自己手持日月的梦。找到几个亲戚驸马都尉,简单来说,这些人中除了薛万彻之外,其他基本上就是一堆熊孩子。尤其是房遗爱的妻子高阳公主,早些年跟和尚闹出过绯闻:据说和高僧玄奘和尚的弟子辩机通奸,结果被李世民知道后臭骂一顿。薛万彻是唐初一员猛将,早在隋朝的时候就很能打仗,后来跟李建成关系较厚。玄武门事变的时候,他曾带着太子府的军队去玄武门救援,可惜等他赶到的时候,李建成已经死了。幸亏了李世民大度,饶了他不死,继续重用他。没有想到,政变还没有发动,就被走露了消息。

唐高宗李治非常生气,命长孙无忌为主审理李元景、房遗爱谋反案。案子很快厘清。长孙无忌为绝后患,为了给唐高宗李治扫清道路,便借题发挥:他知道吴王李恪名望素高,且官拜司空,很受众人拥戴。由于当时储位之争与李治、长孙无忌有旧怨。长孙无忌欲借机诛杀李恪,以绝众望,便诬称李恪也参与了谋反。二月,李元景、房遗爱等人皆被处斩。李恪也被赐死,吴王李恪死前大骂:“长孙无忌窃弄威权,陷害良善,祖宗有灵,必让其宗族覆灭”。江夏王李道宗、驸马都尉执失思力也因与长孙无忌长期不和,被流放岭南。没有想到长孙无忌这此“借题发挥”、排除异己为自己埋下了祸患。

永徽五年(654年),长孙无忌卷入了一场始料不及的宫廷争斗。这一年,唐高宗打算废黜王皇后,立武昭仪(武则天)为皇后。李治担心朝中大臣不从,便与武则天到长孙无忌家中饮宴,赏赐金宝缯锦十车,又任命无忌的三个庶子为朝散大夫,并用皇后无子来暗示长孙无忌同意。长孙无忌却假装不明白高宗的意思,顾左右而言他。高宗怏怏不快而归。后来,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则多次到长孙无忌家中求情,礼部尚书许敬宗也来劝说,但长孙无忌想起唐太宗临终给他“我把李治夫妇就交给你们,请你们保全我的佳儿佳媳啊”这句的重托,因此他们这些人都被长孙无忌予以坚决地拒绝。

永徽六年(655年)九月,高宗召太尉长孙无忌、司空李勣、尚书左仆射于志宁以及褚遂良进官商议废后立后之事。长孙无忌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得到了褚遂良等大臣的支持,无奈唐高宗在武则天的唆使下铁了心。双方发生激烈争执,几乎到了剑拔弩张的程度。唐高宗坐在台前,武则天坐在其背后珠帘后面。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大臣站在朝廷各自位子,双方发生激烈论战,互不相让。褚遂良为了保护长孙无忌,率先发难。武则天躲在珠帘后面咬牙切齿骂道:“杀了獦獠(粗野之人的意思),杀了獦獠”!唐高宗不顾这些朝臣反对,强行颁布立武昭仪为皇后。这次宫廷风波以武则天胜利暂告结束。

长孙无忌通过这次宫斗,就无心再过问朝廷政事,每天潜心专注考撰国史,修订新礼。武则天知道长孙无忌位高权重,地位特殊,还是唐高宗的亲舅舅,唐太宗指定的顾命大臣。自己若想攫(jué)取进一步的权利,就必须除掉长孙无忌。她密令许敬宗收集长孙无忌的“罪证”。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许敬宗指使人向高宗呈奏密章,称监察御史李巢勾结长孙无忌,伙同褚遂良、于志宁、柳爽、韩瑗等图谋造反。唐高宗便命许敬宗与侍中辛茂将一同审查。许敬宗奏道:“长孙无忌谋反已露苗头,我担心他知道事情暴露,会采取紧急措施,号召同党,必成大患。希望陛下能果断处理,尽快拘捕”。唐高宗毕竟对长孙无忌有感情,哭诉道:“我怎么忍心给舅舅判罪,后代史官会怎么看待我”?许敬宗忙列举汉文帝杀舅父薄昭,天下以为明主之例,宽慰高宗,又引“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的古训,催促其下决心。唐高宗便不与长孙无忌对质,下诏削去他的官职和封邑,流徙黔州(今四川彭水),并让沿途州府发兵护送。

长孙无忌就这样被许敬宗等人诬陷,削爵流放黔州。长孙无忌的儿子都被罢官除名,流放岭南。长孙无忌后来在许敬宗派的人(中书舍人袁公瑜等)的胁迫下,最终自缢而死。这一年,正直的唐初大将尉迟敬德病逝,宰相褚遂良死于贬地爱州(今越南清化)。《旧唐书》对长孙无忌的死并无同情,说“太宗诸子,吴王恪,濮王泰最贤,而为无忌所嫉,离间父子,遂为豺狼。而无忌破家,其阴报也欤”? 长孙无忌死后,家产被抄没,近支亲属也被流放岭南为奴婢。

唐高宗李治尽管深受武则天、许敬宗等人蛊惑,但始终不相信自己的舅舅会造反的。上元元年(674年),唐高宗命令复查此案,结果是查无实据。唐高宗追悔莫及,鉴于长孙无忌已死,只好追复长孙无忌官爵,并将他陪葬昭陵。命其孙长孙元翼承袭赵国公爵位,近支亲属返回原籍并给予补偿。长孙无忌曾主持修定《唐律疏议》,成了中国法制史上的立法典范,对后世立法如《宋刑统》、《大明律》、《大清律例》等都有深远影响。

唐太宗曾说:“无忌善避嫌疑,应对敏速,求之古人,亦当无比;而总兵攻战,非所长也”。又说:“无忌尽忠于我,我有天下,多是此人力”。就连他的政敌许敬宗也承认:“无忌与先朝谋取天下,众人服其智,作宰相三十年,百姓畏其威,可谓威能服物,智能动众”。后人认为:长孙无忌被唐太宗列为功臣第一,他忠于太宗,只是功成名就,不知道月满则亏的道理,不晓得急流勇退。这是他的不足之处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