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祝福语 三明治的做法 红烧排骨的家常做法 小米粥的做法 小龙虾的做法 大闸蟹的做法 鲜贝的家常做法 卷心菜的做法 苹果派的做法 冬瓜的做法大全家常菜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百科 >

琴瑟和鸣的瑟是什么 所谓琴瑟和鸣,众人皆以为消失的是瑟,然而真正失传了的竟然是筝

24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3-09 09:38:06    

近日,一名中国女孩在法国波尔多大剧院外的街道上身着汉服、弹奏古筝的视频在网上引发了一时轰动。身处于乱世喧嚣之中,视频中的女孩却有条不紊地静静演奏着乐曲,此场景当真宛如画中一般。

然而,在我们为女孩的勇敢和中华乐曲博大精深点赞的同时,古筝这种古老乐器的来历和历史也同样引起了不少人的好奇。提到古琴,多数人往往想到的都是筝和瑟,那么为何如今能够看到的只有优美动听的筝曲,却丝毫看不到瑟的身影了呢?到底是什么让齐名了千百年的筝和瑟,在历史的长河当中渐渐分道扬镳了呢?

不识琴瑟真面目

首先要向大家说明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便是: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古筝,其实并非传统意义上真正的古筝。并且,在历史长河中慢慢失传了的并非筝,相反恰恰是瑟。这其中便不免有了些“狸猫换太子”的趣味了。

在先秦时期,琴和瑟作为中国两大有名的本土乐器,其实都是靠箱式共鸣来发声的。二者的差别在于他们的调音方式不同:琴的弦是等长的,是通过某些部位来改变张力从而控制它的响度和音调的;而瑟则是把所有的弦都系到一个东西上,是不控制弦的张力的,而是通过移动柱子来改变弦长。

此外,必须要提到的是,尽管如今的古筝古琴已经成为了中国走向世界的名片之一,但其实在早期,琴筑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的,因为它的音调很少,也就直接导致了表现力十分有限,所以才有了李斯给秦王上书要求吸收外国曲乐文化来改造簧筝的故事。

以吾之身,传汝之命

“筝……制舆瑟同而弦少。”

根据旧唐书的记载可以明显看出,到了唐代,簧筝已经彻底失传。这便是因为本身筝和瑟的区别便仅停留于调音方式的不同上,而随着时间的流逝,筝和瑟的差别就更是微乎其微了,所谓的筝,其实也就是一种小型的瑟。

当时的筝十二或者十三根弦,而瑟则有二十五根弦,且筝的体积更小、造价更低、更便于携带,而十二三根弦也足以满足绝大多数乐曲的需求,种种特点都导致筝的流传和实用程度远远高于瑟,因此在唐以后,瑟往往被用于祭祀等重大场合时弹奏雅乐,而宫廷歌舞和民间娱乐所使用的,往往都是筝。

特别是在解放以后,筝的共鸣箱被加大了,弦也被加到了二十一根,因此,筝作为瑟的一个小型便携替代品的意义便不复存在了,而是真真正正的成为了一种新型的“筝”。自此,瑟也就被筝顶替,慢慢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当中。

殊途同归的琴瑟

世人常以“琴瑟和鸣”来比喻夫妻的恩爱,而事实上,琴与瑟也正是像好朋友一般,虽然一个流传于世一个失传已久,但其存在意义却是殊途同归的。

作为中华文化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琴与瑟背后所代表的礼乐文化,无论到什么时代都是不可忽视的。古时候的人和今人比起来似乎总是显得更有情操和韵味,神圣高雅的阳春白雪、通俗易懂的下里巴人,甚至连著名的古诗古文当中,都从来不缺少音律古琴的影子,比如流芳千古的《琵琶行》,便是写琴古文的代表作之一。

而现在呢?快节奏的时代似乎早已让人们忘记了停下脚步欣赏优美的乐曲,被浪潮裹挟着一味向前似乎才是现代社会的残酷真相。特别是各种各样的流行音乐层出不穷,摇滚、说唱等抑扬顿挫的现代音乐仿佛才更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面对此景,我们不免怀疑,难道琴与瑟和鸣的时代真的一去不复返了吗?

事实并非如此,恰恰相反,抛开尘世的浮华,以琴瑟为代表的古老乐曲,其实才是中华音乐的本真。

万物皆有因果,筝曲之所以能够绵延至今,那便与其所蕴含的独到的中华文化是分不开的。就好像那名在法国街头身着汉服演奏筝曲的女孩一般,相信吸引无数外国人驻足观看的,一定不仅仅是她娴熟的技巧和奇特的服装,更多的一定是从她的筝中传出来的优美韵律。

纵然各种流行音乐似乎大行其道,即使很少有人能够静下心来品味古曲,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当中国音乐走出国门,最能吸引外国人的,却往往是被很多国人忽视了的古琴曲。因为,流行只能代表着一时,而传承才意味着长久。或许流行乐曲能够短时间俘获我们的心,可真正让我们感动、能够向世界传达中国印象和中国声音的,却一定是中国乐曲的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