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是评判设计作品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创意思维就是在寻找、发现、分析、重组四个创作环节中,转变视角观察事物,突破物理常规对空间形态进行转移或嫁接,寻找更多的素材满足创作需求,运用发散思维和抽象思维对形态进行整合。

创意思维可以提高我们发现创作机会的效率,具体可通过以下实践获得。

①转变视角观察事物,寻找更多的素材满足创作需求。
■视点游离于事物内外,根据观察到的表象并结合认识经验进行深入联想。例如:当我们看到电子设备或动物时,观察结果可能是电子元件或脏器骨骼,甚至是分子结构。

■视点远近切换,主动转换视角制造更多的对焦结果,或是微距,或是广角,这样的观察取景会导致物象的原本形态结构发生变化,就如突破常规地观察皮肤,会觉得其像森林,或像干涸的河床。撒在桌面上的粉末甚至会呈现出山峰的形态。

■视点动态切换,固定视点观察只会得到片面的事物形象,如果能够环绕事物周围,由于多种因素的改变,会有更多的机会观察到“求全”的画面。

■改变观察方式,完善了形象表现,拓展思维空间。

②突破物理常规,对空间形态进行转移或嫁接。人们在现实中所认识的空间形态,是由三个维度组成的,即长、宽、高,我们可以着重心理空间的表现,如材质肌理、色彩、立体空间等元素的搭配组合,会深刻影响观众的观感体验。

设计中在整理、分析素材时,对素材进行联想和想象,利用元素间的关联结果,通过“形”与“意”的沟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可以使素材表现出新的语意特征 ,这也要求设计师准确地把握抽象的本质,通过提炼素材特征创造出新的概念。

■联想与想象强调思维的流畅性和关联性,是发散的思维形态,用名词、形容词、副词等不同词性描述同一主题,力求全面地定义主题状态,再选择具体形象进行表达,形象承载的象征意义成为连接“形”与“意”的信息桥梁。要避免天马行空式的思考,要利用近似逻辑推理的方式寻找解决方案。

■从“意”到“形”的联想过程,是从一个概念推想到另一个事物的心理过程,通过思维的整合形成新的表现,是一种抽象的思维形态。在具体创作中,素材经过筛选、提炼,往往会变为更加纯粹的点、线、面元素,再由其构成新的多维形态。

■把握抽象的本质,在思考的脉络中应建立完善的“量感”概念,取量不仅有物理“量”,还有心理空间的“量”。例如:我们看到形体的重心发生变化时,就会有从稳定坚实到运动轻浮的重、轻量的变化判断;想象不同物体的运动轨迹,其断连、转折、交叉、弧度的变化,都会让我们感觉到加速、减速、停止的变化。

将类似以上的关系赋于形态中,就会形成不同的表现性格。例如:水平线平衡、稳定,具备延续特征;垂直线具备较强的纵深发展势态,表现出较强的生长感和生命力;倾斜线富有速度感和现代精神;方形具备男性特征,圆形具有女性特征,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造型中线条之间的关系可以综合多种取量方式,利用量的变化形成主次、节奏、比例等多种平衡的形式表达,构成新的形体,形成设计作品的亮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