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1140——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他是个文武兼备的爱国词人。和陆游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他二十一岁时,在金朝统治区曾组织抗金义军,有过率五十人袭金营,缚叛徒南渡投宋的壮举。这样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将帅人物,却并没有得到南宋王朝的重用,正当四十二岁的壮年之时,便被弹劾落职,被迫退居江西上饶带湖。由于他不与投降派妥协,政治上屡遭打击,内心常常充满无人了解的孤独感和经受折磨的悲愤,从而使得他的词形成豪壮而苍凉、雄奇而沉郁的风格。辛弃疾是专长于写词的作家,他的《稼轩词》存词六百多首,在数量上超过他的前辈和同辈,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也比前人更为丰富多采。
六 辛词的政治激情和慷慨悲凉的格调
辛弃疾继承了苏轼词的豪放风格,但他的作品有更充实,更深沉的爱国主义内容。如《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有对少年时代火热抗战生活的回忆,有老来报国无门的感叹,悲愤激越,代表了那个时代人民的呼声。表现他忧心如焚的激愤感情的作品,在他全部词作中占有相当分量。如《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贺新郎》(绿树听鹈鴂)等等。这些词无不交织着诗人对投降派的谴责和壮志未酬的孤愤。“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这几句,最典型地描绘了爱国诗人的形象和心境。南宋人称辛词为“大声鞋,小声铿钩,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确乎如此。辛弃疾较之苏轼更进一步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在辛弃疾笔下几乎没有不可以写入词的,他有些词散文化的倾向相当突出,这无疑是对词的进一步解放。辛词喜欢用比兴和象征的笔法,因而他有些词含蓄蕴藉,在悱恻婉转之中有很深的寄托。这要数《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最耐人寻味。辛弃疾还特爱在词中运用典故,这是曲折地反映词人政治态度的一种手法,但有时也表现了文人炫耀学问的习气。不过辛弃疾在面对江南风光、农村美景之时,他却全然抛弃这种习气,而代之以白描的手笔。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西江月》)这是何等朴素自然!
我国古代诗歌有优良的传统,这就是现实主义和积极的浪漫主义。诗人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关心人民的疾苦和国家民族的兴衰,追求和向往自由和正义,揭露鞭挞黑暗和邪恶。诗人们创造了许许多多美的境界和美的形象,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和风格的诗章反映我们祖国光辉的历史,讴歌中华民族无穷无尽的创造力和伟大的斗争精神,这中间有宏伟壮丽的史诗,有动人心弦的短曲,无比丰富、无比璀璨。可以说,古代诗歌是我们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