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祝福语 三明治的做法 红烧排骨的家常做法 小米粥的做法 小龙虾的做法 大闸蟹的做法 鲜贝的家常做法 卷心菜的做法 苹果派的做法 冬瓜的做法大全家常菜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百科 >

武汉三镇是哪三镇(历史上武汉三镇是怎么形成的)

121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2-12-07 10:33:15    

目前,一场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让武汉成了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今天我们也来聊聊武汉,看看武汉三镇在历史上是如何形成的。说到武汉,我们外地人去了有点容易犯迷糊,分不清汉口和武昌、汉阳,坐火车还怕坐错站,搞不清江南还是江北,我第一次去武汉就出现了这种情况。武汉是由武昌、汉阳、汉口三镇组成,位于汉水和长江的汇合成,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楚国的地盘,到秦统一后,归属南郡,在西汉时属江夏郡。

我所在的豫南地区,与武汉距离较近,我小时候,就经常听我爷爷讲,他小的时候和上一辈人在解放前“下汉口”的故事。我们豫南一带,离郑州较远,反而是离湖北的武汉近一些。一些做小生意的人,都是到汉口去卖一些土特产等货物,比如我们那里就有人将烧制的石灰,挑到武汉去卖,返程的时候再挑点盐等日用品回来贩卖。那时的人来回都是靠步行,一来一回要十多天时间。可见,很早以前武汉的商业辐射影响已是很大了,特别是对我们家乡豫南一带。说到这里,我有一个发现,当我们在说往南方去的时候,习惯上说“下”;而往北方去时,习惯说“上”,比如“下广州”“上北京”等等,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扯远了,还是来说说武汉吧。武汉在东汉末年时叫夏口,是因处于夏水入长江之处而得名,又叫沔口、汉口、鲁口。最早是因为军事原因,而修建的军事城堡。先后在此处建立了三个军事城堡:一个是荆州刘表的部将,江夏太守黄祖建的却月城,在今天的汉口;一个是刘表的儿子刘琦在继任江夏太守后修建的鲁山城,在今天的汉阳龟山;还一个是孙权在黄武二年(公元223年),所建的夏口城,在今天的武昌蛇山(又叫黄鹤山)。因为,当时江夏太守屯兵于夏口,所以却月城和鲁山城,也都曾先后被称为夏口城。据此可见,在三国时期,武汉三镇已逐渐形成。

自东汉以来,随着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武汉也由最初的军事城堡,逐步发展成百姓聚集、生活的城市。其中武昌最早的城市雏形是孙权修建的夏口城,城周约二至三里。 唐朝时,牛僧孺任武昌军节度使时,将城往南扩建,用砖砌城墙,改为鄂州城。到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江夏候周德兴又进行了扩建,建成后有九门:大东门、小东门、汉阳门、保安门、新南门、竹簰门、平湖门、望泽门、草埠门。而汉阳,在鲁山城的基础上,也经历了历代的改、扩建,宋宣和三年,将洪水冲毁的城堡,用砖石重建,城周约四里多,有四门:东为朝宗门、南为南纪门、西是凤山门、北是朝元门,到清末时,汉阳城周约有七百九十丈,仍有朝宗、南纪、凤山三门。

武汉三镇经历多次变迁,在清咸丰十年(1860年),西方侵略者强迫清廷将汉口开为商埠,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清廷在汉口设置夏口厅。民国初年,夏口厅被改为夏口县,后改为汉口市;江夏县被改为武昌县,并做为湖北省的治所;汉阳县保持不变。到解放后,政府将汉口、汉阳、武昌合并为武汉市,并将汉阳县迁至蔡甸镇(今蔡甸区),武昌县迁至纸坊镇。至此,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武汉市。

武汉位于长江中游,九省通衢的优越地理位置,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同时,武汉三镇也是重要的商业重镇,据相关史料记载,南北朝时期,城内外就已经有十多万人在此居住、经商了。到元、明时,这里的商业主要集中在汉阳城外的刘公洲。元末,徐寿辉称帝,建立天完国,建都于汉阳。后来,陈友谅建大汉国,建都于江夏县,陈友谅曾在此造大楼船,有书记载“高数丈,饰以丹漆,每船三重,置走马棚,上下人语声不相闻,橹箱皆裹以铁。”陈友谅造了数百艘这种高大的重型船,可见当时,武汉的造船业已经比较发达了。到了明朝,汉口已成为当时四大名镇之一了。到了清代,汉口的工商业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有许多江浙地区的商人迁居到汉口,有诗描绘了当时繁华的景象:“扬州锦绣、越州醅,巨木如山写蜀材,黄鹤楼头望灯火,夜深江北估船来。”说明此时汉口已成为各省的货物集散地。

在近代史上,武汉也是引人注目的,“武昌起义”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对中国影响深远。新中国成立后,武汉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要求以武汉为中心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武汉将为中部省份共同发展,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我相信,目前的肺炎疫情,在全国人民上下一心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