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祝福语 三明治的做法 红烧排骨的家常做法 小米粥的做法 小龙虾的做法 大闸蟹的做法 鲜贝的家常做法 卷心菜的做法 苹果派的做法 冬瓜的做法大全家常菜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百科 >

飞歌是哪个民族的(枪杆岩来了一个苗族飞歌传承人)

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2-12-02 09:06:13    

  15年前,她就开始从事苗族飞歌的保护工作。2019年,为响应民革中央对口帮扶纳雍县的号召,她来到纳雍县化作乡枪杆岩村做了一名驻村干部,教授孩子们唱歌跳舞、举办大型文艺演出、指导村民种麻纺布……近年来,因其传承、发扬苗族文化时的满腔热血和实干精神,让村民恋恋不舍,挽留再三。她就是民革党员、贵州省纳雍县化作乡枪杆岩村驻村干部李俊美。

  “我站在高高的山上,内心充满了无限的惆怅,敞开歌喉大声歌唱!你如果也忧愁烦闷!请接上我的歌声一起高歌一曲吧!”

  初夏时节的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枪杆岩,层峦叠嶂,草木郁郁葱葱。李俊美站在山脚下的枪杆岩景区里,穿着由苗族蜡染制成的民族服饰,面对着巍峨的孤峰,高声唱着苗族儿女的“嘎夫朵”(意为“苗族飞歌”)。

  李俊美和她的歌声成为了枪杆岩的一道新的风景线,也为这个古老的苗寨注入了新的活力。

  枪杆岩村是一个苗族、彝族、穿青人聚居的村落。长征时期红九军团为掩护红军主力撤退,在枪杆岩进行了短暂的停军休整。至今,枪杆岩村还保留着红军路过时使用的红军灶、红军井和红九军团将领罗炳辉将军修整时住过的老屋。从此,枪杆岩这个拥有千年少数民族历史的古老村落中,便又增添了一抹鲜艳的红色。

  李俊美来到枪杆岩的原因很简单,“这里有我喜欢的事业”。

  因为心系苗家千年文化的传承,2006年夏天从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毕业后,土生土长的苗家姑娘李俊美回到了故乡纳雍,开始了苗族飞歌的保护工作。她穿梭于苗寨各个村户,收集、整理纳雍县苗族飞歌,并于2009年成功地将“苗族飞歌”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9年3月,为响应民革中央对口帮扶纳雍县的号召,李俊美来到枪杆岩村,成为了一名驻村干部。在她看来,枪杆岩村散落了大量的苗家优秀历史文化,还承载了红军的革命精神,是值得守护的宝藏。在介绍自己“喜欢的事业”时,李俊美的眼睛里闪烁着光芒。

  在前期的驻村帮扶过程中,李俊美做了许许多多的细节工作。“有一次,我在村里走访的时候,发现有一位老奶奶病了,家里却没人照顾她。我陪她聊了很久,帮她解闷。走的时候留下了一百块钱,让她买点自己想吃的东西。虽然她并不是我定点帮扶的贫困户,但是在我心里,她是我的‘苗家人’。”

  走访的时候,她还经常去各家各户,帮留守的老人小孩叠被子、打扫卫生。哪一户困难,她便自掏腰包买一些粮食送去。

  为了传承苗族文化,她还组织寨子里的孩子学习唱飞歌、吹芦笙和跳《滚山珠》舞蹈。这些事让她在村子里拥有很高的“人气”。“村里的孩子们见到我都叫我‘嬢嬢’(同‘娘娘’,意为阿姨)”,李俊美欣慰地说。

  但是村民的肯定和“人气”却无法转换成实际的经济效益,枪杆岩的经济发展始终欠缺一丝活力。“到底怎么样才能真正地帮助村子发展?”李俊美问自己。经过思考,李俊美决定从自己擅长的“嘎夫朵”出发,用歌声为这片古老的村落带来活力。

  苗族飞歌“嘎夫朵”是贵州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音调高亢嘹亮、豪迈奔放,旋律跌宕起伏、优美动听。李俊美以“嘎夫朵”为名,组建了一间文化公司和一支艺术团,用于承接枪杆岩景区的日常工作。在她的带领下,嘎夫朵艺术团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苗语歌曲和舞台剧,而她也培养出了数名苗族飞歌女徒弟。

  她培养的苗族飞歌传人身着精美而隆重的苗族服饰,站在枪杆岩景区里,像她们的老师一样,对着大山歌唱。她们的表演吸引了不少游客慕名而来。

  枪杆岩的苗寨保存了完好的苗族传统,每年农历二月十五花坡节,全寨的男女老少都会穿上节日盛装,聚于寨子里跳花坡。抓住这个机会,李俊美趁热打铁,亲手策划举办了枪杆岩景区2019年苗族花坡节大型文艺演出。

  “舞台就搭在景区的大脚池边,枪杆岩的自然风光就是最美的布景。”李俊美回忆起当天的演出场景非常骄傲。据她介绍,这场演出的观众数以万计。“枪杆岩需要人走进来,也需要激发村民对村庄的认可。”像这样大大小小的演出为景区积累了名气和口碑,也让村民对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感情。

  如今,李俊美和她带领的嘎夫朵艺术团将苗族飞歌的旋律唱响在枪杆岩的山间,成为了枪杆岩的一张新名片。

  从教孩子苗族文化,到培养“嘎夫朵”传承人,再到用苗家特色演出吸引游客,两年的时间里,李俊美在枪杆岩播下的“文化种子”,终于迎来了开花结果的一天。

  播撒“文化种子”的同时,李俊美还带领村民将实业的“种子”种下。

  “我身上穿的这身衣服,是我们苗族的民族服饰,是我姐姐亲手做的。从纺织、缝制到蜡染和刺绣花纹,都是她自己纯手工完成的。这算是我们苗族的一种独创的手工艺,到现在几乎快要失传了。”作为走出大山的苗家人,她更清楚“传承”的意义与重要性。于是她决定,要开始种麻、纺织麻布、做成衣服,将传承、保护这快要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脱贫攻坚工作中去,让“山外”的人看到麻布、苗族刺绣,就会联想到“枪杆岩”。要用苗家人自己的传统手工艺,创造财富。

  起初,种麻的人很少,李俊美从当地的两位老人手中,买到了用作制药的种子,并开始亲力亲为地指导、帮助村民们种麻。经过两年的努力,种子已经达到了200多斤。她欣喜地告诉记者,从今年的农历四月开始,枪杆岩的村民们可以开始大面积种植麻,待到麻成熟后,家家户户便可在家纺织麻布、搞蜡染、做刺绣,制成苗族服饰售卖出去,总能有一定的收入。

  除种麻纺织之外,李俊美还结合枪杆岩的红色文化,创建了研学项目。“枪杆岩将红色遗迹保留得很好,在罗炳辉将军旧居、红色文化陈列室里,展出了许多红军使用过的水壶、钢笔、马灯、药箱、枪支等。所以,我就想依托这些红色文化,创建研学教育,让孩子们通过实践,学到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研学的内容十分丰富,不仅是学习红色文化,学生们还可以唱飞歌、体验蜡染和学习苗族舞蹈等等。目前,研学教育已经成功举办两期,在为景区创收的过程中,还将苗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出去。

  在多方的努力下,枪杆岩旅游景区增收与日俱增。景区的收入,由村委会进行分红,全村人均可分红150元,55岁以上女老人和60岁以上男老人均可获双份红利300元。

  挂职结束后,李俊美被调离枪杆岩,前往其他的工作岗位。就在万般不舍时,她收到了一封按满鲜红指印的联名信。

  “尊敬的上级领导:我们是化作乡枪杆岩村的村民,听闻……为此,我们特向组织申请,期望李俊美同志能继续留在枪杆岩村,发展产业和民族文化,为乡村振兴、文化振兴服务。”

  信的结尾,是一个个熟悉的名字,一枚枚鲜红的指印。回想起孩子们那一声声“嬢嬢”,她内心感慨万千。是选择更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还是留在这座雄伟的孤峰之下,李俊美心中早有答案。

  “如果我离开,这里的产业怎么办,这里的村民怎么办?我必须留下!” 枪杆岩下,嘹亮的“嘎夫朵”再次响起,青山碧水,歌声于山谷中悠荡,而枪杆岩的故事还在继续……(李筱 郭权祺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