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祝福语 三明治的做法 红烧排骨的家常做法 小米粥的做法 小龙虾的做法 大闸蟹的做法 鲜贝的家常做法 卷心菜的做法 苹果派的做法 冬瓜的做法大全家常菜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百科 >

越剧是形成于哪个省的地方剧种(探访“中国戏剧第一村”——女子越剧起源地嵊州施家岙村)

34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2-11-24 08:23:10    

探访女子越剧起源地——嵊州市施家岙村

(摄影钰林等)

从男子越剧起源地东王村到女子越剧起源地施家岙村,大概十几分钟车程。车子经过一片新修的“越剧小镇”一期,二期正在紧张修建,我们决定先去参观施岙村,然后再到越剧小镇看一看。

施家岙村是女子越剧诞生地

其实, 施家岙村和东王村一样都是隶属于嵊州市甘霖镇,甘霖镇真的可以说是一座名副其实的“越剧小镇”。施家岙村距嵊州市区9公里,坐落在风景秀丽、山青水秀的澄潭江下游。其地理位置是坐落在嵊州市西南,南面靠山,北面临江,风景秀丽是中国女子越剧发源地。

游人如果看了男子越剧发源地,是一定要到女子越剧发源地看一看的。越剧是我们国家第二大剧种,但是从越剧的发展历史看,它是一门比较年轻的戏剧门类,仅仅有100多年的历史,而相对京剧从徽班进京至少已有几百年,昆剧更是具有一千多年历史,从梨园老祖宗李隆基时就风靡了。越剧更是有一个其它剧种所没有的特殊现象,就是女子越剧形式占有统治地位。从上世纪20年代女子越剧产生后,男子越剧绝迹,男女合演的形式也是解放后才尝试改革的,至今也没有成为主流。所以,女子越剧对于越剧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女子越剧的历史在越剧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越剧起源于男子越剧,从相对封闭落后的嵊州来到了大上海,在发达的上海谋生发展。上海是越剧发展的福地,越剧在上海这块土壤中获得发展壮大,逐步登上大雅之堂。女子最初是作为男演员的家属来到上海,在人手不够的时候充任跑龙套或次要角色的演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女子越剧表演逐步得到观众的认可,女扮男装的小生英俊漂亮,得到越剧主要观众——女性群体的喜爱与青睐。

越剧传统剧目多是表现“落难公子中状元,私定终生后花园”的剧情,女子越剧演员柔美的唱腔与动作更能得到有钱有闲女观众的追捧。在这种适宜的条件下,女子越剧应运而生,并且迅速得到发扬光大。上海滩曾捧红了许多女性名演员,越剧十姐妹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看过电影“越剧姐妹”这部电影的人对这一段历史应该都有了解。

四工调的诞生对女子越剧的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在从男子越剧向女子越剧的转变过程中,必须解决许多问题,最主要的是唱腔转换,解决此前“女唱男调”音域不对路的尴尬局面。在这一进程中,越剧唱腔逐渐向女腔演变,越剧艺人们在演出实践中不断摸索,创作新的曲调。在这一进程中,四工调的诞生对女子越剧的发展至关重要。四工调在女子越剧艺术的发展中具有非常高的地位。什么是四工调呢?简单地说,四工调是在男班“丝弦正调”基础上创建的。四工调对腔句的开掘和板式都有创新。成为越剧板腔中别具一格的基调。其特点是,节奏活泼明快,旋律质朴流畅,清新优美而带有乡土味。特别适合女演员演唱,所以,《碧玉簪》、《盘夫索夫》等许多越剧老戏,都比较多地采用四工调。

说到四工调,就必须提及一个著名的越剧老演员—施银花,四工调的开创者就是施银花。施银花和乐师王春荣、邢雪琴等人合作,他们共同创造的“四工调”是越剧音乐史上的新发展,是女子越剧音乐的里程碑。为女子越剧提高演出质量,发挥女演员演唱特长,扫清了障碍,从而为女子越剧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接下来一个问题就是四工调是在哪里诞生的呢?哦,就是我们今天到访的嵊州施家岙村,您看,施银花姓施,她就是嵊州施岙村人氏哦。

走进施家岙村的牌坊,迎面就是“中国女子越剧诞生地”的大石碑,非常鲜明地告诉我们这里就是越剧的诞生地之一。虽说这里并不是中国最早的越剧诞生地,但却是越剧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

走在施家岙村的村道上,沿路有一条清澈的溪水潺潺而流,走过小桥,桥的挡板上刻有许多与越剧有关的图案,村子里可谓到处有越剧元素。村民的房子经过近年的修缮,墙面雪白,看上去十分整洁舒服。我们慢慢地走到村落的中央,那里有不少仿古廊亭,特别是一座仿古的石亭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这座小亭子虽没有古典木结构亭子典雅,但亭子的名字很响亮而有特色,就叫做“四工亭”,廊亭里坐着许多施家岙村的老年人,正在悠闲地聊天打发时光。看来这座四工亭就是纪念四工调的诞生而建造的。在四工亭不远处还有一座半壁亭,亭子里放置着一块石碑,石碑的字迹比较模糊,仔细看原来是介绍四工调的《“四工”情韵》,用文字简单地介绍了四工调,这对游人很有帮助。

四工调对女子越剧的创立与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施家岙村作为四工调的创作地成为无可非议的女子越剧诞生地。

施家祠堂中挂着“中国戏剧第一村”横匾

在施家岙村的中央,有一座施家祠堂,更确切地说,这个施氏宗祠就是中国女子越剧诞生地旧址,祠堂外面的一块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可以作证。祠堂里的有一座古戏台,这座戏台的视频、照片曾经多次登上中央级报刊、电视节目,还远传世界各地。

因为疫情关系,祠堂大门紧闭,我们正为不能到里面参观而遗憾,一个老者拿着钥匙为我们开了门,可能因为看我们年纪大,天气这样热还来这里参观,所以为我们破了例,对此我们十分感谢。

走进祠堂,“中国戏剧第一村”的横匾吸引了我们的注意,下面是一张领导人到访的巨幅照片。施家祠堂与一般的祠堂不同,这里更确切地说就是一个剧院,天井里是一个古戏台,两边的厢房是辅助用房,可以用作灯光等。祠堂主建筑“绳武堂”里摆放着八仙桌和老式椅子,那里是供人们欣赏越剧的座位。我们在座位上坐了一会儿,还是蛮舒服的。一边看戏,一边喝茶或啃着瓜子,十分悠闲的生活。我们还到戏台上走了一遭,大桩和钰林还学着梁祝楼台会的腔调表演了一番,也算是过了戏瘾。

走出祠堂外面向村后面的“早期女子越剧博物馆”走去,经过一处小广场,那里有几座越剧表演的雕塑,我们学着雕塑里戏剧人物表演的动作,试图拍几张“剧照”。无奈我的腿非常疼,一点也举不起来,勉强做出难看的动作,留下几张剧照。大桩和钰林比我强,模仿人物动作,很是潇洒。

“早期女子越剧博物馆”大门紧闭,没有开放,附近也没有人在。我们只是在博物馆的外面转了一圈,也算是到此一游了。

天色渐晚,因为我们还有一处“越剧小镇”景点没有去参观。于是,我们匆匆结束了施家岙村的参观,向下一个景点走去。

图为施家岙村的牌坊

图为施家岙村村口的“中国女子越剧诞生地”石碑

大桩在“中国女子越剧诞生地”标志石前

施家岙村整洁的村道,道旁的溪水潺潺。

经过整修的施家岙村

小桥上是越剧雕刻

图为施家岙村中央的“四工亭”

图为四工亭

图为半边亭,亭子里有一块《“四工”情韵》石碑

图为介绍四工调的石碑上的碑文

图为施家祠堂,因疫情没有开放。

祠堂外的“越剧诞生地旧址”石碑

我们在施家祠堂前

在施家祠堂前

祠堂里的“中国戏剧第一村”横匾

图为“绳武堂”,是供人们看戏的剧场。

图为天井里的古戏台

图为戏台正面照片

戏台侧面

祠堂里张灯又结彩

走上戏台表演楼台会

我们在“中国戏剧第一村”横匾下留影

我们三人在戏台前留影

我们坐在座位上看戏

大桩在戏台上表演

图为“早期女子越剧博物馆“

图为广场上的越剧雕塑

施家岙村村貌

越剧雕塑

大桩与雕越剧人物塑

模仿表演

钰林和小林

无奈我腿抬不起来

勉强做一个动作

施家岙村村貌

施家岙村村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