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祝福语 三明治的做法 红烧排骨的家常做法 小米粥的做法 小龙虾的做法 大闸蟹的做法 鲜贝的家常做法 卷心菜的做法 苹果派的做法 冬瓜的做法大全家常菜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百科 >

杨昌济故居(寻迹红色京华:毛泽东最敬重的老师杨昌济故居)

4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2-11-15 20:06:17    

杨昌济故居位于北京豆腐池胡同15号,是一座民国时期的小型民居建筑。沿着中轴线地安门往北走,先看到鼓楼。鼓楼后边是一个小广场,然后是钟楼。钟楼的北面,也有一个小广场。从小广场的北边往东,就是豆腐池胡同。

1918年初,杨昌济被校长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全家从湖南迁居至此,租住在当时的豆腐池9号,大门上挂“板仓杨寓”的铜制门牌。

此院是一座不太规则的两进院落,坐北朝南,南北长约30米,东西宽12米。如意大门一间在院子西南侧,硬山顶合瓦皮条脊。一进院有倒座房三间、北房三间、东厢房三间,均为硬山合瓦清水脊。西厢房已改建。北房三间为杨昌济先生自己居住,东厢房三间为女儿杨开慧所住。后院有后罩房四间,为其他家属居住。

杨昌济

杨昌济,又名怀中,字华生,湖南长沙县人,伦理学家,教育家。曾赴日本、英国留学。1914年,杨昌济在湖南第一师范担任教员教授伦理学课程时,认识了刚因第四师范合并而转编过来的学生毛泽东。

“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杨昌济在日记里这样记述对毛泽东的最初印象。数年后,他在写给章士钊的推荐信中写道,“吾郑重语君,二子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这里的“二子”,便是蔡和森与毛泽东。

而对毛泽东来说,杨昌济是他最敬服的老师之一。其教授的伦理学也是他最喜欢的课程,他甚至把杨昌济翻译的《西洋伦理学史》全部抄录下来。毛泽东与杨昌济建立了极为深厚的师生情谊,课余时经常去杨老师家里讨论问题。在那里,他认识了杨昌济的女儿杨开慧。 

1918年8月19日,有人叩响了北京杨昌济家小院的大门,杨昌济惊喜地发现,客人居然是他的高足毛泽东。那是毛泽东生平第一次到北方,也是第一次来到久已向往的北京。他与蔡和森一起住在杨昌济家前院南房靠院门的房间里。由于当时来北京的新民学会会员居住得较为分散,联络不太方便,后来毛泽东等人在景山东街三眼井胡同租了3间屋子,从杨昌济家里搬了出去。

此后,杨昌济不仅协助蔡和森等筹措赴法勤工俭学旅费,还介绍毛泽东去北大图书馆工作。尽管那时的毛泽东年轻英俊,已经是新民学会的领导人之一,在湖南小有名气。但在北大这块精英聚集之地,还只是一个来自外地的普通青年,默默无闻。

毛泽东在回忆这段经历时也曾说过:“我的职位低微,大家都不理我。我的工作中有一项是登记来图书馆读报的人的姓名,可是对他们大多数人来说,我这个人是不存在的。在那些来阅览的人当中,我认出了一些有名的新文化运动头面人物的名字,如傅斯年、罗家伦等等,我对他们极有兴趣。我打算去和他们攀谈政治和文化问题,可是他们都是些大忙人,没有时间听一个图书馆助理员说南方话。”

毛泽东并没有灰心,他参加了哲学研究会和新闻学研究会,利用在北大旁听的机会,如饥似渴地学习。对于当时在新闻学会讲课的著名报人邵飘萍,他十分敬佩,曾经多次上门求教。可以说,在北大学习的这段时间,使毛泽东得以更广泛地接触新事物、接受新思想,这对于奠定他本人的思想基础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另一件重要的事情,是他爱上了杨昌济的女儿杨开慧。

毛泽东与杨开慧

杨开慧比毛泽东小8岁,他们初次相识时,她还是个14岁的小女孩,但这时已经长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在北京,他们有了更多接触机会,渐渐萌生了爱情。

杨开慧后来曾说道:“自从听到他许多事,看了他许多文章、日记,我就爱了他。”“我看见了他的心,他也是完全看见了我的心。”

毛泽东也真诚地爱上了杨开慧,曾经写过一首《虞美人•枕上》抒发恋情,其中有句:“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那充满柔情蜜意的诗句,与他后来戎马生涯中所作的壮阔绚丽的诗篇形成强烈对比。

也就是说,毛泽东在第一次进北京的8个月里,既眼界大开,使自己是思想得到了升华,也收获了爱情,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伴侣。

2021年11月11日,我来到杨昌济故居的时候,正好遇到一位邻居的老大娘,于是问她:“您好!毛泽东在这里住过吗?”她很遗憾地回答:“就住过三两天。要是住的时间长一点,那就更好了。”

作者:汪金友
编辑:谭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