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祝福语 三明治的做法 红烧排骨的家常做法 小米粥的做法 小龙虾的做法 大闸蟹的做法 鲜贝的家常做法 卷心菜的做法 苹果派的做法 冬瓜的做法大全家常菜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百科 >

纳西族舞蹈动作特点(探寻丽江传统民族文化,经典的纳西舞蹈)

218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2-11-15 07:16:36    

打跳是丽江民间的一种平民舞蹈,类似于藏族的锅庄舞,其在丽江民间的流行程度仅次于麻将,特别受老头老太的欢迎。最早打跳是在结婚、盖房或节日等表达喜庆,大家手拉手围成圈,伴着纳西乐起舞,后来演化到不限时间不限地点,只要高兴,都来跳一跳。现在丽江古镇在四方听音广场上每天晚上都有篝火打跳晚会,博主也经常会去凑凑热闹呢。

打跳流传于丽江市、宁蒗县、华坪县、永胜县、盐源县、中甸三坝等纳西族、傈僳族及一些普米族村寨。纳西语称“咚罗丽”或“纽踔”。“咚罗丽”有“欢乐的跳舞”或“大家来跳舞”等含意。一些地区因其舞时用笛子和葫芦笙伴奏,也称之为“芦笙舞”或“笛子跳”。

打跳不受时间、场地限制,在婚嫁、丧事、起房盖屋或欢庆丰收节日,不管是在狭小的院子还是在宽广的场坝,只要悠扬的笛声一响,刹时就可围拢一群群、一圈圈参舞者,舞场上顿时一片欢歌笑语。从舞蹈里可以感受到这个民族无比强大的内聚力。动作简单易学,韵律感强,也注重舞者间的互动性,能较好地带动人体各处关节,加之其动作配合队形的变化,是一种人们喜闻乐见、适应各种主题的舞蹈形式。

打跳

打跳是丽江纳西族最为流行的一种群体社交活动,打跳过去又被称作“踏舞”,常用直笛、横笛等作为伴奏,打跳的跳法很多,滇西北各民族互相之间有影响,因此,纳西族打跳方式很多,名称也形象而生动,有的以手脚及身体的动作命名,如三打脚、合脚跳、甩手跳等等,有的直接用动物的生活习惯而命名,如猴子舞、龙吐水等等,现在最流行的形式是众人手牵手,围成一圈,围着篝火进行舞蹈,乐手在列队的最前方边吹边舞,人多的时候,乐手会选择到圈中心进行演奏,打跳时的舞步和舞者的情绪随着乐手的曲调而变化更改,跳到高潮时,舞者情绪激昂,整齐的步伐呼呼生风,很远就能听到雄健的踏步声。

热美磋

热美磋是纳西族历史上产生较早的一种古老舞蹈,热美磋也记载在东巴的口诵经中,这种古老的歌舞形式如今主要流传在丽江大东、宝山地区,“热美磋”是一种丧葬仪式舞蹈,相传“热美”是一种远古精灵,还分为雌雄两种,“磋”纳西族意思为“跳”。东巴口诵经中记载:纳西族先祖时期,纳西族先民击杀了一头白鹿,白鹿腐烂的尸体中生出了蛆,从蛆的白卵中生出了“热美”这种会飞的精灵。当时纳西族先民尚未学会如何处理尸体,因此,“热美”这种精灵便来吸食死者的尸体,人们惊慌失措之下,使用火对“热美”进行驱赶,当时这些精灵在烈火的焚烧下炼成了另一种精灵“热美鬼”,后来驱赶“热美”时边吼叫边跳的形态便成为了纳西族的“热美磋”舞蹈,由领舞者作歌,歌词多为赞美死者一生德行,安慰家属,然后众人围绕篝火边舞边应和作曲者,每唱完一段便跳跃数次。

阿默达

流传于各地纳西族民间的歌舞,“阿默达”也是一种纳西族比较古老的舞蹈,“阿默达”也被称为“喂默达”,是一种以歌为主以舞蹈为辅的歌舞,“阿默达”原本意义为“可怜,不幸的鹰”,最初歌词叙述的是天上的雄鹰被抓住后的可怜状态,后来“阿默达”逐渐演变成一种大众性的歌舞,节奏和曲调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阿默达”的形式有两种组成:第一种是男女在歌舞时与围观者围成半圆形,由一个歌手在队列前以传统的“阿默达”曲调进行编词,其他人一次将右手搭在前者的左肩上,左手自然叉于腰间,按照逆时针方向跟随节拍缓步前行,每唱到乐曲最后一拍的时候,众舞者作弓腰踏步一次,然后继续随着歌声前行。

第二种是双半圆形方式,男女分开各自围成一个半圆,男队成员手势如上述方式,而女子则互相牵手,边唱便舞按照逆时针方向行进。男女对各有一位领舞领唱者,两队互相对唱,在舞蹈过程中不断变换队形。

阿仁仁

“阿仁仁”也被称为“窝热热”,“阿仁仁”是融合诗、歌、舞为一体的一种传统舞蹈,流行于农村,在丽江奉科、大东、大具、塔城等地区特别流行。相传最早是反映牧羊人丢了羊,于是他们集体模仿羊叫,呼唤羊群归来的舞蹈。舞者手拉手围成圈,过去多由长者领舞领唱,按传统歌调作词,众舞者跟随而唱,面对圆圈中心跳着屈膝、跨步、前后闪动舞步,动作单纯而极为整齐,众人齐声合唱的时候,犹如群羊在山野之中长啸,具有相当特出的特点。

阿哩哩

“阿哩哩”产生在20世界40年代末的新歌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第七支队的政工干部在原纳西族民歌的基础上改编变而成,由于此曲的节奏欢快、旋律明朗,一直博得人们的喜爱,人们唱歌“阿哩哩”时,歌舞者手牵手围成圆圈,按逆时针方向行进,依固定的节奏甩手踢脚。歌词都是以五言诗的形式,特点是先唱整句歌词的后三字,再从头唱整句。

文化丽江

打跳传说

当地传说:远古的时候,在祟山峻岭中,居住着许多勤劳勇敢的少数民族。纳西族的部落里,有一户勤劳的人家,母亲早逝,留下五个儿子与父亲相依为命,父亲既当爹又当妈,对儿子们百般疼爱,尽心操劳把五个儿子拉扯成人,五个儿子都长成精壮的汉子,老人感到无比的欣慰。

有一次,民族山寨与山寨之间发生了械斗,五个儿子均被首领召去,上了械斗的战场。牛角号吹响了,呐喊声震荡着山谷,械斗整整持续了三天三夜。年迈的父亲在家焦急地等待着。三天三夜过去了,牛角号哀鸣着,呐喊声减弱了,寨子口出现了一队疲惫不堪,拖着竹矛拿着弯弓的汉子回来了,老人急急忙忙上前寻找自己的儿子,汉子们一个个从门口走过,一个、两个……,怎么也没有见到老人那活蹦乱跳、精精壮壮的五个儿子回来。他们再也回不来了,老人的五个儿子年纪轻轻就死在了那罪恶的刀箭下、仇杀的械斗中了。

父亲悲痛欲绝,一下子老了好多,脸上的皱纹加深了,鬃发变白了,背更弓了,干瘦的躯体露出了肋巴骨,终日思念着自己的五个儿子,为自己孤独的一生叹息着。葫芦树上还挂着几个干枯的葫芦,起风了,风灌入葫芦口“嗡嗡”作响,门前的金竹也在风声中发出了“刷刷”声,好像有一种娓娓扬扬的响声与老人对起话来。老人孤苦零仃,没人体贴照应,无处倾诉愁肠。每天呆呆地坐在茅屋前的树桩上,凝神地望着摇拽的竹林,倾听着风灌葫芦娓扬的回音。听呀听,老人的心颤栗了,好似又听见了儿子们的嬉笑声,看到了孩子们健壮的身影。老人摘下了一个葫芦,砍来了五根长短不一的竹子。挖空了葫芦心,竹杆上烙了洞。掏空了的葫芦是老人熬干了血的心,五根竹杆好比老人心爱的五个儿子,竹杆插入葫芦心,心和心、肉和肉相连了。

老人颤栗的嘴唇吹响了葫芦笙,婉转柔和的乐音是儿子们的话音,和声的共鸣是老人心中翻滚的波浪。哟,老人和儿子们在乐声中相见,说不完的话啊,诉不尽的父子情,在葫芦丝里流淌,回旋。  

有灵魂的丽江 用文化来演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