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祝福语 三明治的做法 红烧排骨的家常做法 小米粥的做法 小龙虾的做法 大闸蟹的做法 鲜贝的家常做法 卷心菜的做法 苹果派的做法 冬瓜的做法大全家常菜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百科 >

杨继洲是哪个朝代的针灸大师(衢州人的骄傲:历史故事之“中华第一神针——明代杨继洲”)

129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2-11-10 17:16:12    

中华第一神针——明代杨继洲

呱呱坠地入凡尘,喜怒哀乐于一身。

菩提本无心中有,救死扶伤早立心。

宝剑锋从磨砺出,凌寒深处梅花香。

针灸大成真名世,炎黄骄傲杨继洲。

—— 原创《神针杨继洲》

公元1522年,嘉靖元年的初春。御医杨太医陪着自己的夫人,在自己的家乡在三衢(今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常山)的湖岸上陪着身怀六甲的杨夫人散步,佣人在后面慢慢的赶着马车,马儿清脆的铃铛在初春缓缓的湖水中飘荡着,泛绿的小岛在湖中央若隐若现,几只野鸭在融化,还冒着热气的春水里嬉戏打闹着,好一派“春江水暖鸭先知”。

忽然杨夫人感受到身体一阵阵疼痛,好像肚子里的小家伙要出来了,抓着杨太医的手让他感觉到夫人要生了。急忙催促佣人把夫人抬上马车,火速赶回家中。半柱香功夫,一声清脆的婴儿的啼哭声,传遍了整个院落。杨太医心头一喜,产婆跑出来,对他说,

“恭喜,恭喜杨老爷,是个大胖小子”。

杨太医兴奋、激动得跑进屋里,看见被汗水湿透的夫人,他深情地握紧了夫人的手。

“请官人给孩子起个名字吧”,杨夫人饱含爱意得说,

杨太医看见孩子明眸的眼睛,清晰的面庞,露出新生命的活力,恰如屋外那“芳草萋萋鹦鹉洲”的蓬勃的生命,

“夫人,我们历代行医,治病救人,让人的生命得以延续,就叫杨继洲吧”。

时光荏苒,转眼五年过去了, 杨继洲从呱呱坠地的婴儿成长为一个天真烂漫的儿童。童年的杨继洲经常去父亲的书房,那里面放了好多泛黄的、针线装的古书,里面隽秀有力的小楷从上到下排列着,好像藏着某种神秘的力量。每当他看到父亲妙手回春,病人感激涕零的情形,孩提的杨继洲,就昂起自己稚气的头,对父亲说:

“父亲,等孩儿长大了,我也要像您一样,给大家看病”,童音未泯,稚气未脱,但还是让父亲的心头一喜,他放下书,抚摸着杨继洲的发髻,微微地笑了一下,但却掠过的一丝忧伤,往事又涌上心头。

10年前的一天,杨继洲的父亲跟着杨继洲的祖父,杨益,曾任太医院太医。去一个二品大员的家里瞧病,该大员性情乖戾,脾气暴躁,平日里看不起这些没有官爵的太医们。恰好,杨继洲的祖父在给该大员在瞧病的过程中,没有得到合礼的待遇,而且,还因为不小心说了错话,受到该大员的辱骂。书生气的杨继洲的祖父,因为这件事,还病了一场。因此,杨继洲的父亲,不再希望自己的孩子从事医学,倒是希望他可以金榜题名,步入仕途,了却他当年的愤恨。

但是,父亲这些期望,小小的孩子并不知道。

在父亲安静古色古香的书房里,在飘落着杨花、雪花的庭院里,在小伙伴的打闹嬉戏中,杨继洲度过了自己的童年。

少年时代的杨继洲勤奋好学,为人敦厚,表现出和其他孩子不一样的特质,那就是小小的年纪,很有自己的主见,记忆力也特别好。或许是童年生活的耳濡目染,他好像对父亲书房里的医术特别着迷,他急于让先生教他更多的识字本领,去寻找书中隐含的那种可以让人不受病痛折磨的力量。慢慢的三字经他背得很熟了,然后是五言诗,最后是七言。

有一天,上完书课下来,杨继洲拿着父亲的一本线装古书,去问先生:

“先生,请问,这个何首乌是用来干什么的呢?”胡子须须的先生扶了一下眼睛,瞧着这个平日里聪敏好学的学生,问起这个问题。

他接过这个学生手中的线装书,看了一下,然后瞪了一下眼,吹了一下胡子,便把书甩给杨继洲,

“好好读正书,你父亲告诉我,要你好好读书,走科举之路,以后别看这种书了”,然后生气地走了,留下失望的少年杨继洲在身后。

回去杨继洲为了父亲的缘由,父亲深思好久,终于对他说:“孩儿,父亲希望你早日登榜及第,光宗耀祖,以后这些医书上的东西,你还是别再过问了”,留下一脸愕然的杨继洲,呆愣在那里。

“父亲,这是为什么呢?”杨继洲很想解开这个他一直以来心中的疑问。

父亲看着这个聪明好学的孩子,给他讲了10年前的那段愤恨的往事,或许他也觉得自己的孩子是个从医的好苗子,但他不想让孩子再遭受这般待遇。

杨继洲听到父亲的这些诉说,温和敦厚、孝顺的他,叹息一声,决定放下心中对医术的追求,去参加科举考试。

杨继洲知道,登科及第是很光彩的事情,他或许也清楚,一旦自己高中榜首,便可以稀释父亲心中的那段往事,让年迈的父亲开心一些,就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四书五经,正史官书上。或许他不是这块料,第一次科举考试失利。

第二年的某一天,杨继洲在大街上散步,一阵鸣锣开道后,一位县府老爷经过,他的官差不小心碰到了一位老大娘,不但没有扶起来,还打了拉大娘一棍棒。

杨继洲看到这一幕,心中很是气愤,加上平日里对科举考试束缚人思想的不满,这一次他对那些当官的仕途中之路很是失望和厌恶。

他把疼痛老大娘搀扶到自己家里,恰好父亲也在家,听闻事情的来龙去脉后,便给他诊断,开药方。他拿到父亲的药方,看到其中有个药物,似乎不太适合老人,便给父亲讲了应该用哪种药物,并解释了该药物的疗效和适用数量。

父亲惊讶一番, 因为这是杨继洲第一次在医学上的实践。杨继洲趁着这个机会,讲述了自己对医学的看法,他说:

“为官者,趋势附利,视民众如草芥,不关心百姓的身体和心灵的疾苦;医者,救死扶伤,视百姓如手足,廖救身体和心灵。医学博大精深,孩儿深为着迷,发扬前人医学,诊造福黎民百姓,是吾毕生的心愿。”

杨继洲的父亲,听到这样一番话,先是惊讶,他没有想到自己一向乖顺的孩子,违背自己的科举之路。

但杨继洲的父亲,也是通情达理,明辨是非之人,过去的事情早已过去,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去替自己完成自己未遂的意愿,而且眼前的孩子竟然说出了这么有志向和抱负的话,着实为之惊喜。他也深知,自己的孩子有主见,在医学上上假以时日,定会有超越前人的成就。便把他叫到了书房。

到了父亲的书房,这个杨继洲童年时代很着迷的书房,让他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年代。父亲和孩子,第一次进入了深入的交流,杨继洲的父亲说:

“孩儿,既然你心意已决,为父也不阻拦你了,只愿你安定心志,要知道学医,是很辛苦的事情,父亲也必然全力教导你”。

说罢,杨继洲的父亲从书架的一个精致额盒子里拿出了一本看起来很有年代的线装书,《卫生针灸玄机秘要》,

“这是我们祖传的家书”,希望你先翻阅背诵,等日后逐渐领略要义,让祖传的针灸之法发扬光大,造福黎民百姓”。

杨继洲郑重的接过了父亲手中的书,感觉到心中波涛的澎湃,一股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力量在他的眼中闪烁着。

接下来的五六年的日子里,杨继洲跟着父亲,系统的学习了中医的基础诊断方法,望闻问切,辩证施治。

在家里浩瀚的藏书中汲取前人在医学方面的智慧,时而眉头紧锁,在思考一些东西;时而恍然开朗,舒心一笑,有醍醐灌顶的一番醒悟。

并跟着父亲的身边,做父亲的帮手,将心中平日来熟记的一些中药的功效和使用规格和丰富的实践相结合,加上杨继洲对医学发自内心的爱好和勤奋、悟性,医学理论和诊断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已经可以胜任一般的疾病诊断了。

杨继洲的父亲看见自己的孩子 ,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希望,不觉内心甚感欣慰,年轻气盛的杨继洲也不觉有点洋洋自得了。

这一年,某大户的公子,叫公长爱。在某一天忽患惊风,来势汹凶,病情危急。

杨继洲跟随父亲,火速赶往。首先是父亲亲自为公子把脉,杨继洲立于一旁。

稍后时刻,把脉结束,然后开始写处方,在这空余时刻,杨继洲也为公子把了一次脉,便把自己的一个方子,告诉了父亲,

医学所云,此类情况,只需针灸中冲、印堂、合谷等穴各三五状(次)。而父亲抬头看了他一眼,并没有说话。父亲的的方子是“针灸中冲、印堂、合谷等穴各十状”。

待父亲按此方施针,片刻之后,公子神态宁静。几天之后,继续按此方处理,公子的惊风之证已经无处可寻,完全康复了。

走出公家大院,杨继洲问父其故,父亲说,孩儿熟读医术固然重要,但人都会犯错,医书是人之所写,故纰漏和谬误在所难免。你虽熟诵典籍,但可知

‘人有异同,穴有奇正。治法因乎人,不因乎数,变通随乎症,不随乎法,⋯⋯。譬如老将用兵,运筹攻守,坐作进退,皆运一心之神以为之。’”

用我们的的现代话就是,临证治病要实事求是,应依病人轻重缓急的具体情况,在应用古人经验的基础上,灵活变通,努力探寻有效的治疗方法,敢于突破创新,这样才能不断的提高和进步。

父亲的这番话,这段治病的经历让杨继洲一生都难以忘怀,受益终生。因为,“师古而不泥,辨证施治”成为杨继洲一生为医的思想核心。

从此以后,杨继洲开始戒骄戒躁,沈浸在家藏浩瀚的医学典籍中,潜心攻读,钻研医术,并亲身实践,深入诊断一线,对不同的病例,采取不同的施治方法,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技能。时日俞久,幡然醒悟,尤其对针灸精通。有一次,山西监察御史赵文炳患了痿痹之疾,多方诊治,屡治不愈,邀杨继洲去山西诊治而愈,杨继洲仅仅针刺了三针就痊愈了,名震朝野,从此“中华第一神针”的美誉不胫而走。

杨继洲,继承和传播自然和旺盛的生命力。他本人就像他的名字,在公元1522~1620年,历经明代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任太医院医官。度过了将近一百年的生命历程。仿佛一切都是注定好的,他的一生也要和医学打交道,并推陈出新,开创了中医,乃至针灸的重大发展。为后世留下了《针灸大成》的优秀医学典籍,

针灸大成

它是我国针灸学的一次重要总结,也是明代以来,至今流传最广的蜚声针坛的历史名著,是目前最受欢迎、知名度最高的针灸专著之一,并有日、法、德等多种译本,堪称我国古代医学古籍瑰宝。

杨继洲为中医学的发展矢志不渝的精神,将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闪亮,永远熠熠生辉,受到后代衢州人民和整个炎黄子孙的敬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