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祝福语 三明治的做法 红烧排骨的家常做法 小米粥的做法 小龙虾的做法 大闸蟹的做法 鲜贝的家常做法 卷心菜的做法 苹果派的做法 冬瓜的做法大全家常菜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百科 >

土木堡之战的真实历史(还原一个真实的土木堡之战)

158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2-11-09 11:06:28    

1449年,大明王朝迎来了建国以来最大的危机,土木堡之战,这场战争让大明的皇帝,大明的高层领导,大明京师的精锐部队全军覆灭,最后依靠以于谦为首的文官集团力挽狂澜,挽救大明于水火之中,但是这次战役却充满了疑问,为什么英宗不顾劝谏执意御驾亲征,为何回军途中将宣府大同一线守军全部调离,为何安排自己最强大的骑兵作为后卫部队……等等疑问让我们充满疑惑,下面我们就通过历史的记载来尽可能还原当时的战况。

土木堡之战

第一、被”放弃”的宣府和大同

宣府和大同本来就是大明王朝防御蒙古的最前沿防御阵地的核心,在1449年6月御驾亲征前一个月,面对瓦剌军队的进犯,成国公朱勇就建议加强宣府大同的防御。

宣府,大同与北京的位置关系

在据《明实录》记载”上御:左顺门谓太保成国公朱勇等曰,宣府大同国家防守切要重镇,尔等选精锐马步官军四万五千人,令平乡伯陈怀,驸马都尉井源,都督耿义、毛福寿、高礼、太监林寿率三万往大同都督,王贵、吴克勤率一万五千往宣府以备不虞或遇虏寇侵轶即与总兵镇守等官相为掎角以击之”。就是在土木堡事变之前,大明王朝向这两个要塞调拨了4.5万军队,以应对瓦剌军队进攻。但是对比明军在土木堡阵亡的将领,我们发现驸马都尉井源、平乡伯陈怀、都督王贵全在土木堡牺牲了,吴克勤则是与吴克忠一起战死。毛福寿在《明史》里提到说是土木之变后跑回去了,这就是说明英宗御驾亲征的时候不但没有增加宣府,大同的防御,还把刚来增援的部队带走了。

土木堡之战的明军

据《明史》记载”止留臣等九百人于宣府总兵官杨洪处操备”意思就是在宣府,明英宗就留下900人,大同呢,也没好到哪里,作为首先被也先攻击的城池,也是危机重重,在明英宗离开后大同怎一个惨字了得《明史》记载”当是时,大同军士多战死,城门昼闭,人心汹汹。”意思就是守城军士阵亡者极多,天天紧闭城门,城内人心惶惶。那么麾下20多万大军的明英宗为何不加强这两个地方的防御呢?

意气风发的明英宗

第二、令人费解的”驻跸”

8月12日,宣府送来情报发现瓦剌主力部队,面对突如其来的瓦剌军队,明英宗做出了令人匪夷所思的举动。《明宣宗实录》 记载: 车驾次雷家站,庚申,车驾将发宣府谍报虏众袭我军后,遂驻跸,遣恭顺侯吴克忠为后拒。意思就是说在得到瓦剌军队追来后,明英宗一方面安排吴克忠带本部人马殿后,一方面又安排大军原地驻守。当晚,收到吴克忠全军覆灭的消息后,又派遣成国公朱勇带领四万骑兵殿后,但是在8月13日,在鹞儿岭朱勇的军队全军覆灭。但是这时的明英宗的主力部队才到达土木堡,这个地方距离收到瓦剌主力从后追来的雷家站仅仅40里,这就是说在知道后有强大追兵的情况下,两天的时间,明英宗的主力部队仅仅前进40里。

王振

我们作为正常人来分析这个问题,既然安排后为部队保护,那么主力部队应加速行军进入居庸关才对,但是为什么会蹉跎两天呢,仅仅是因为在此等待后勤部队吗?但是,这个说法其实是有问题的,在后卫部队覆灭的情况下,行动不便的千余辎重车基本上是无法幸免的,因此,这个说法其实站不住脚的。

土木堡极其附近地形图

第三、吴克忠所部的作用

吴克忠所部,是明军三大营中的”三千营”,从在朱棣北征的末期开始,负责巡哨的”哨马营”的职责就被”三千营”所取代。而亲征编制在永乐至正统十四年并没有大的改变。因此,”三千营”一部在正统十四年的亲征中,仍然有可能承担着”哨马营”的职责。也就是说这支部队的主要职能是侦察部队,在《明史》的记载中,吴克忠也是常负责”探虏声息”和”巡哨”,但是明英宗为何安排这样一支侦查部队去执行殿后任务,我们都知道,侦察部队强调机动性、灵活性,可以说是现在特种部队的前身,但是安排这样一支部队去和敌人打阵地战好像实在说不通啊。

明军三千营

第四、冒进的朱勇

在吴克忠的侦察部队全军覆灭后,明英宗再次脑袋秀逗,派出了自己精锐的骑兵军团,继续执行殿后任务。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第十三章《会战失败后的退却》是这么说后卫部队的:用最优秀的部队组成一支强大的后卫,由最勇敢的将军率领,在最重要的时刻全军予以支援,小心谨慎地利用地形,在敌人前卫行动轻率和地形对我有利时设下强有力的埋伏,简单地说,准备和策划一系列真正的小规模会战,这都是贯彻上述原则的手段。简单来说就是依托地形阻止敌人,掩护主力部队撤退。

明军火枪营

本来安排攻强守弱的骑兵担任后卫就有点匪夷所思,但是这支后卫部队的做法更令人拍案叫绝,从雷家站向北,一路北上,在鹞儿岭中伏,全军覆灭,我们就又有疑问了,一致后卫部队,向后进攻50里,还中了敌人的埋伏,到底谁是防守方,谁是进攻方,而且在朱勇的墓志铭上提到了另一个地方,也就是鹞儿岭和雷家站中间的鸡鸣山”寇进逼宣府境,上命王提兵四万御之。至鸡鸣山,军未及阵,监军刘僧不度地形及兵之虚实,率其所部突入隘口。王惧僧失律,促兵进援。伏发,僧众陷没。王遂力战以薨。”鸡鸣山是个什么地方呢,鸡鸣山北部是山区,往南是平原,是防守的天然宝地,自己的部队列队平原,对方由于地形原因部队无法有效展开,特别是对付也显得骑兵,这是殿后防御的绝佳位置,在这个地方布防,展示了朱勇作为一个将军应有的素质,但是还没来得急布阵,监军就冲出去了,为了掩护监军,被迫率军跟进,结果在鹞儿岭中伏,全军覆灭,但是无论怎么说,作为殿后部队,朱勇的部队没有任何的防御准备,反而一股脑的向敌人冲了过去。这是在不是一支合格的殿后部队。反倒是像一支发现目标,担心失去目标而全力进攻的部队。

明军骑兵部队

所以我们做一个小结;

第一,为什么在战略要地宣府大同只安排少量的防御部队?

第二,为什么到达宣府后行军速度减缓?

第三,作为后卫的朱勇为何离开主力部队50里?

第四,作为侦查部队的吴克忠,攻强守弱的朱勇的骑兵军团为何被安排殿后?

这一些列问题的答案都指向了一个人,那就是明英宗朱祁镇,他力排众议御驾亲征,不想无功而返,想像自己的祖先一样开疆拓土,击败瓦剌,所以在土木堡他一直在等待与也先的决战,所以他留在土木堡而不是进居庸关,因为他预想的战场就在,他上一站的驻扎地雷家站。雷家站现为河北省怀来县新保安镇,当时是一个驿站。从宣府往东南走,驿路北侧紧贴山麓,南侧有洋河川流不息。此路与河,俱经狭窄山沟,形势险要,大部队只能纵列行进,无法大面积展开。但一到雷家站,地势突然变得非常开阔。雷家站北边是八宝山,南边是一片宽敞的野地。野地南缘,洋河从西北的山谷潺潺而来,桑干河从西南的山谷汩汩而至,汇合为妫川(永定河)。这种地形,便于大部队展开,是与瓦剌兵决战的好战场。

雷家站附近地形图

所以在这一刻土木堡的真相呼之欲出。

明英宗出兵后,也先果断后退避敌锋芒,明英宗寻也先无果,为了找到也先,明英宗先假意回京,然后故意给也先漏出破绽,也就是几乎无人防守的北京门户宣府,然后在离开宣府的第二天接到发现也先军队的情报,所以他果断下令,大军”驻跸”并派出自己的侦查部队吴克忠的”三千营”去了解也先军队的虚实,但是侦查过程中,双方不期而遇,结果吴克忠全军覆灭,这时,明英宗确定这是也先的主力,马上安排自己的主力骑兵军团,寻找也先主力决战,但是也先再次后退,并在鹞儿岭设伏,全歼明军骑兵,这时,明英宗才发现局势不妙,想跑的时候,发现已经晚了,已经被也先抄了后路,堵在了土木堡,同时隔断了明军水源,最终明军在土木堡被也先击败,几乎全军覆灭。

被俘的明英宗

正史中都是王振在为明英宗背锅,说他怂恿出征,胡乱改变行军线路,导致失败等等,但如果真是这样,明英宗一定特别恨他,但是为什么明英宗通过”夺门之变”重新掌权后不允许任何人污蔑王振,同时在智化寺中为王振塑像立祠,被世人视为其不辨是非的表现,但换一个角度想想,这是否是明英宗对王振代己受过的内疚呢?历史就是这样,很多正史没有记载下来的东西,我们可以通过,其他有关人员,事件的记录来完整还原这次惨败,简单来说就是朱祁镇没有朱棣的实力,却想完成朱棣当年的壮举,结果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王振的祠堂智华寺

朱祁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