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祝福语 三明治的做法 红烧排骨的家常做法 小米粥的做法 小龙虾的做法 大闸蟹的做法 鲜贝的家常做法 卷心菜的做法 苹果派的做法 冬瓜的做法大全家常菜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百科 >

围魏救赵的主人公是谁孙膑(围魏救赵(桂陵之战)——孙膑的智谋: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34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2-10-24 10:04:14    

【读原著、学原文】1/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齐威王2……于是/乃以3/田忌为将,而4/孙子为师……田忌//引兵之5赵,孙子曰:“……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6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释赵而7自救。是8//一举/解赵之9/10收毙于魏也。”田忌从之11,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12,大破梁军。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其:代词,这,指前文“田忌把孙膑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任命孙膑为军师”这件事。

2.齐威王:战国时期田氏齐国国君。

3.以:介词,用。

4.而:连词,表示并列关系。

5.之:动词,到。

6.罢:同“疲”。

7.而: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8.是:代词,这,这样。

9.之:助词,的。

10.而:连词,表示递进关系。

11.之:代词,他,指孙膑。

12.战于桂陵:这句是状语后置,正常的顺序是“于桂陵战”。

翻译

这以后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危急,向齐国求救。齐威王……于是就用田忌做主将,孙膑做军师……田忌想要率兵到赵国,孙膑说:“……如今魏赵两国相互攻打,(魏国的)精锐部队必定在国外精疲力竭,老弱残兵在国内疲惫不堪。您不如领兵直趋大梁,占据它的交通要道,冲击它正当空虚的地方,它一定会放弃(攻打)赵国而回兵自救。这样,我们一举解了赵国之围,还可坐收魏国自行挫败的效果。”田忌听从了孙膑的意见。魏军果然离开邯郸,在桂陵和齐军交战,(齐军)大败魏军。

【悟原理】

解惑

1.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孙膑在被庞涓用阴谋诡计施以酷刑——膑脚黥面之后,通过齐国到魏国使者的帮助,成功地逃到了齐国,投靠到了田忌门下。

2.之后发生了田忌赛马这个故事。通过这个故事,田忌发现了孙膑的才能,便把他推荐给了齐威王。

3.齐威王接见孙膑,向他询问有关兵法的事,孙膑的回答令齐威王非常满意,于是齐威王任命孙膑做军师。

4.发生了这件事。

启迪

1.“田忌赛马”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在此不再赘述。孙膑通过田忌赛马,牛刀小试,得到了田忌和齐威王的赏识,被任命为军师,这是他之所以苟活到如今,实现人生抱负的第一步。

2.这之后,魏惠王十七年,赵成侯二十一年,魏国派兵包围了赵国的国都邯郸。

等到了第二年,即魏惠王十八年,赵成侯二十二年,魏国攻下了赵国的国都邯郸。这时,赵国才向齐国求救。一直到魏惠王二十年,即桂陵之战之后的第二年,魏国才归还了赵国的邯郸城。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能很好地理解孙膑围魏救赵这条计策的精妙所在。

第一、时间。《史记·魏世家》记载,魏惠王十七年,魏国包围了赵国的邯郸城。到了十八年,就攻下了邯郸。按时间推算,最少得用了一年的时间。但是,在进攻赵国包围邯郸之前,魏国还和秦国在元里有过一次交锋,秦国攻占了魏国的少梁。按当时魏国的实力来看,他有可能双线作战。但是从这两场战争来看,魏国又不可能双线作战。首先,秦魏的元里之战,魏国不可能派出小部分部队对抗强大的秦国,一定会派大部队,结果还是被秦国攻占了一座城。战争结束以后一定也需要时间休整。其次,魏国包围的是赵国的首都——邯郸,赵国防御能力最强的地方,魏国也不可能派小部分部队,必定是重兵、精兵出击——这也是孙膑分析魏国“轻兵锐卒必竭于外”的重要原因。因此,在魏惠王十七年,魏国进行了两次战争,不可能是双线同时作战。再加上元里之战后,魏国的休整时间,这么一算,从魏国开始进攻赵国,到包围邯郸,再到攻占邯郸,所用的时间最少得有半年之久。

第二、外耗。自古以来,任何战争,其本质都是烧钱粮。魏国是攻打赵国,在赵国的领土上作战,是客场,所以有诸多不利因素。再加上当时军队补给的运输条件,可想而知,魏国的军队应该是苦不堪言的。而且这场战争至少持续了至少半年之久,一定让魏国的军队及其后勤疲惫不堪。

第三、内耗。魏国的重兵、精兵都在赵国作战,可想而知,负责魏国日常的防卫任务以及前线运输补给的一定是老弱病残。在那个战乱频仍的年代,这些工作即便是青壮年也不一定能扛得住,更何况是老弱病残呢?——这也就是孙膑分析的魏国“老弱罢于内”。

3.基于以上几点,孙膑才制定了“围魏救赵”的计策。这条计策有什么好处呢?

第一、两败俱伤。赵国和魏国,实力其实差不太多,虽然此时的魏国略强一些。但是此时魏国是攻打赵国的国都,赵国必定会誓死保卫。要知道,在古代,攻城的代价是守城代价的好几倍甚至几十上百倍,因此,即便魏国的精兵英勇作战,他们付出的代价一定是相当巨大的,经过半年多的鏖战,魏国、赵国一定会两败俱伤。

第二、攻其必救。孙膑让田忌领兵直捣魏国的国都——大梁,这在兵法上叫做“攻其必救”。魏国在赵国作战的军队,无疑是最清楚魏国国内虚实的,他们的精兵都在赵国,留守的都是老弱病残,如果一点让齐国兵临城下,那么大梁城一定是旦夕可破。所以,即便是魏国已经拿下了赵国的国都,但是自己的国都丢了,又有什么用呢?所以魏国一定会火速回兵救援。

第三、以逸待劳。魏国经过与秦国的元里之战、与赵国的邯郸之战,已经疲惫不堪了,再加上急行军,回援大梁,一定会把魏国的军队的战斗力拖垮。这样,齐国的军队只需在魏国回援的路上,等待魏国军队前来送死即可,这就是兵法上所说的“以逸待劳”。

第四、一举两得。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同意,并派兵救援。齐国此行的目的就是解救赵国的危机,为了达到一个目的,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孙膑和田忌的方法就不一样。

田忌想直奔赵国,在赵国与魏军作战;孙膑则想直捣大梁,迫使魏军回援,在半路攻击魏军以达到解救赵国的目的。如果按照田忌直奔赵国的做法,有两点不妥:其一是此时魏国已经攻下了邯郸,齐国达到以后,魏国有可能撤兵,在有准备的情况下,魏国有很大的可能全身而退,达不到消灭魏国有生力量的目的;其二是如果魏国不退兵,此时他们刚攻下邯郸,士气旺盛,而齐国则是经过长途奔袭,就成了魏国以逸待劳,齐国的胜算也不大,即便能获胜,付出的代价也必定不小。

孙膑的想法则高明得多,直捣大梁,迫使魏军回援,既能解赵国之危,又能在路上歼灭魏国的有生力量,真可谓一举两得。

最终,在赵国和魏国两败俱伤的情况下,孙膑用攻其必救的办法,以逸待劳地在桂陵大败魏军,一举两得地解除了赵国的危机。

启迪

1.这场战争,可以说是世界战争史上的经典案例。从这里,我们不仅能体会到孙膑杰出的军事才能,还能学到我们在遇到问题时的解决方法: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直接到赵国救援,相当于扬汤止沸;直趋大梁,攻其必救,相当于釜底抽薪。因此我们在生活工作中,遇到问题时,可以想出不同的办法,从中选择最优的方案实施,往往可以达小成本、大回报的效果。

2.这段文字也是一篇很好的写作范文,我们分析一下:

文章结构

时间:魏惠王十八年、赵成侯二十二年。

地点:邯郸、桂陵。

人物:孙膑、田忌。

起因: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危机,向齐国求救。

经过:齐国派兵救援,孙膑说服田忌,采用围魏救赵的办法。

结果:齐军在桂陵大败魏军。

修辞手法:

比喻: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孙膑在劝说田忌时说的原文,被我用省略号代替了。)

对比: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

描写方法:

语言描写:孙子曰……

动作描写: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这么短短的几行字,便将一场战争完整地记录了下来,其中孙膑的说辞记录得非常详细,战争的经过和结果记录得相对简略,这种详略得到的文章布局安排,也是我们在写作时需要注意的地方。另外,这段文字既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描写方法;也有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的的确确称得上是一篇写作的范文,值得好好揣摩研究学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