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祝福语 三明治的做法 红烧排骨的家常做法 小米粥的做法 小龙虾的做法 大闸蟹的做法 鲜贝的家常做法 卷心菜的做法 苹果派的做法 冬瓜的做法大全家常菜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百科 >

科举制度的影响有哪些(浅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影响及状元文化)

26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2-10-22 10:56:18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很多优秀的文化得以传承下来,它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处,对我们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日常生活中我们提起的“状元”,现如今我们经常把各省份的文理科第一名称为状元,其实也是受到文化的影响。“状元”一词最早源于唐朝,当时举人基本上都要赴京应礼部的考试者,都需要投状,因称居于榜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元有第一的意思)。“状元文化”在中国发展千百年之久,它在无形中已经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今天笔者就来浅谈一下中国古代的状元文化。

古人曾总结了“人生四大喜事”,分别是:洞房花烛夜、他乡遇故知、金榜题名时和久旱逢甘霖。对于古今学子而言,可能“金榜题名”才是千万学子所追求的。无论古今,“状元”这个词语都曾风靡过整个中华大地。古代学子为追求功名,甚至不惜耗费一生的时间去参加科举考试,他们都希望通过金榜题名而步入政坛。在中国古代,学子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状元一词甚至成为了荣耀和显赫的代名词。由此可见,在古代状元文化有多受追捧。

科举制度的影响

在隋唐以前,国家的选官制度并不完善,历代统治者都在不停地完善选官制度。从最初的世家、财产逐渐发展到以才学选官,形式逐渐开始变得公平、客观起来。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和征辟制度算是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打破了以往选官缺乏标准的问题,同时为科举制的诞生铺平了道路。目前史学界对科举制的首创时间还尚有争议,但大多数人还是认为科举制首创于隋朝,少部分人认为科举制首创于南朝时期。

无论科举制度首创于何时,其意义已经不再重要,但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却是不能忽略的。科举制度诞生后,打破了以往门第取士的传统,寒门出贵子成为了可能。对于天下读书人而言,他们已经受到千百年的压迫,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学识来改变命运。统治者实行科举制度,不仅为政府笼络了天下有才能的学子,还有助于缓解阶级矛盾。当人们得知通过考试便能够步入仕途,科举制的影响便开始空前扩大,天下学子们都开始追捧科举,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入仕途。可不要小瞧古代的官吏,正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能够步入仕途意味着改变整个家族的命运。

中国的科举制首创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发展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最早于清末废除。它整整存在了1300多年,期间总共产生了592名状元,再加上部分短命政权的状元和各个朝代的武状元,总计可考的也只不过777人。由此可见,在古代想要考上状元并非是一件容易事,一千多年总共才出几百位状元,这与现代的状元还是有很大差异的。如今的状元可能是一省的最高分,可古代的状元却是全国第一名,其难度可想而知。相比于其它朝代,唐朝的状元含金量可能是最低的,主要还是受到关陇集团的影响,名门望族仍然能够控制选官。

状元文化的兴盛

宋朝时期,国家达到了高度的经济文化繁荣,宋太祖赵匡胤还在唐朝科举的基础上,进行了两大改革。第一是废除公荐制度,第二是正式开启殿试,使得进士都成为“天子门生”。再加上赵匡胤建国初期确立的治国方针,开始重用文人为官,以此促进了宋朝文化的繁荣。在这种氛围下,两宋时期总共出现了119位状元,而科举发展到顶峰的明清两朝也只不过出了204位。宋朝还确立了科举考试的地方、礼部和殿试三级考试制度,所以才有了“连中三元”的说法。

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考试历史中,“连中三元”的状元仅有17位。对于一般考生而言,想要一连通过乡试、会试和殿试可谓是难上加难。若想要在三场考试中每次都能拿到第一,可谓是难于上青天。千百年来只出过17位,可见其难度之高。北宋最有名的“三元”状元名叫王曾,此人后来官至宰相。其余的“三元”状元基本上都官居要职,成为国家的栋梁。中国古代状元文化最兴盛的朝代,当属宋朝,其次为明清两朝。而状元文化最为浓厚的地区,苏州当之无愧,甚至还被称为“状元窝”。

曾有人做过统计,自隋朝创立科举制度至清朝废止,期间1300多年,大约进行过788次科举考试,其中有名字记载的状元有671名。在历史的长河中,状元可谓是寥若晨星,毕竟一千多年才出几百位。可这样少量的状元,竟然还出现过“状元窝”的现象。南宋时期,福建永泰县曾接连出了三位状元,后人还因此在县城建造了“三元祠”用以纪念。相比于苏州,永泰县算是小巫见大巫。据统计,明清两朝共出状元204位,其中苏州独占34名,绍兴8名,杭州6名,曲阜5名。这几个地方占据全国状元总数的40%,苏州也因此成为了古代有名的“状元窝”。

古代状元的“趣”文化

中国古代的女子地位一直比较低,她们受教育的可能性远低于男性,可历史上还是出了一个女状元。在清朝末年,太平天国开科取士,先后录取了数百名进士,其中文武状元共7人,当时还格外设立了女科,录取了一位女状元名叫傅善祥。她一举夺魁,当时轰动了整个天京(今南京)。据统计,古代状元中年龄最大的是北宋时期的梁颢,他47岁才参加科举,82岁考中状元,直到92岁寿终正寝。他的儿子梁固后来竟然也考取了状元,这也是历史上比较少见的“父子状元”。最年轻的状元是唐朝时期的贾至和明朝的丁显,二人都是17岁考中状元。历史上被招为驸马的状元只有一人,此人便是唐朝时期的状元郑颢。

在部分史书中,记载了大量有关科举的信息,尤其是明清时期的八股文取士,更是限制了读书人的思维,负面影响非常深远。在《儒林外史》中的一文《范进中举》,其中我们看到封建科举的局限性,读书人一辈子都埋在书本里,只为日后能够考取功名,即便是年过半百,也仍然在参加科举。科举制度有利有弊,由此产生的状元文化影响了中国一千多年,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受到状元文化的影响,凡事都要争第一名,尤其是学业。

小结

如今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考取一所好的大学,所以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希望能够提高他们的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状元文化”本身并没有问题,如果今人错误解读它的意思,并将其强加在下一代的身上,问题便容易显现了。对于如今的每个学子而言,金榜题名无疑是对自己学习最好的回报,状元文化可以激励我们发展前进,切不可将其当成为学习道路上的压力,否则与那疯癫的范进何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