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祝福语 三明治的做法 红烧排骨的家常做法 小米粥的做法 小龙虾的做法 大闸蟹的做法 鲜贝的家常做法 卷心菜的做法 苹果派的做法 冬瓜的做法大全家常菜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百科 >

太祖和高祖的区别(论高祖与太祖的区别差异)

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2-10-21 16:06:18    

庙号的授予,往往服务于王朝的政治目的。

高祖与太祖,均属于王朝奠基人的庙号,但划分标准却不甚清晰,往往为读者造成理解障碍。这个问题由来已久,不能不引起注意。

通过梳理史料,我发现自魏晋之后,“高祖”实际成为“太祖”的替代品。高祖往往具备与太祖相似的功业,但出于种种原因,无法被授予太祖之号。

在庙制中,太祖被视作一个王朝的开国之君,因此太祖的嫡脉,便意味着王朝的正统。

帝起细微,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汉书 高帝纪》

高祖对正统性的影响,则弱于太祖。因此后世追封时,往往先确定太祖,之后再确定高祖。

以西晋为例。晋高祖是司马懿,而晋太祖是司马昭。

理由显而易见。如果立司马懿为太祖,那司马师一系便会成为西晋的嫡脉,但司马炎偏偏出自司马昭一系,因此不得不追尊司马昭为太祖,强化自己的正统性。

不仅西晋如此,后世亦然。

魏晋之世的“高祖”,其实是一个相当怪异的产物,它可以视作“太祖”的替代品。高祖的出现,也往往意味着王朝的继承统绪,出现波动与变化。

本文想就高祖与太祖的庙号问题,论述它们与王朝正统性的关联。

本文共 5100 字,阅读需 10 分钟

庙号简述

庙制起源于商朝,今日所见的太祖、太宗、中宗、高宗等庙号,皆源自彼时。

武王伐纣,废庙号而用谥号,即功过论定的评语,文、武、景、宣一类。

秦灭六国,憎恶“子议父,臣议君”,遂将庙号与谥号一并废除。西汉肇始,则恢复庙、谥,兼采众家。

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史记 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子议父、臣议君,朕弗取焉

概而论之,商朝有庙无谥,周朝有谥无庙,秦朝无庙无谥,汉朝庙谥兼备。

不同于谥号,庙号的数量十分有限,因此汉代君主具备庙号者极少。西汉唯有刘邦(太祖)、刘恒(太宗)、刘彻(世宗)、刘询(中宗)。东汉唯有刘秀(世祖)、刘庄(显宗)、刘炟(肃宗)。

严格意义上说,两汉部分君主,本有庙号,比如西汉元帝为高宗,东汉和帝为穆宗。不过由于历史原因,他们的庙号相继被废黜褫夺。

是岁,有司奏,和、安、顺、桓四帝无功德,不宜称宗,又恭怀、敬隐、恭愍三皇后并非正嫡,不合称后,皆请除尊号。–《后汉书 献帝纪》

汉世之后,庙号趋于猥滥,发明了诸如文宗、武宗、景宗、圣宗、神宗一类近乎于谥号的庙号,使得人人有份,沦为俗物,不得不说是一种历史的悲哀了。

古者天子庙号,祖有功而宗有德。始自三代(夏商周),迄于两汉,名实相允,今古共传。降及曹氏,祖名多滥。–《史通 称谓》

高祖与太祖的优先性

高祖之号,始见于商代。商高祖王亥,以世系而论,当是成汤(商太祖)的七世祖。

注:王亥相关考证,见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换言之,高祖之庙,当源自追封,最初与太祖的庙号并不冲突,亦无相似之处。据而考之,高祖当是太祖的远世先祖,荣衔性质较浓。

然而随着历史的推进,高祖与太祖不仅地位越发趋同,连世系也愈发接近;往往出现父子之间,一为太祖,一为高祖的情况。

关于这一问题,虽然目前没有明确定论,不过我大胆猜想,高祖当为太祖的替代品。尤其是魏晋之后,“高祖”往往相当于实际意义上的“太祖”。

王朝的肇始之主,之所以得不到太祖的庙号,是因为后世的继承统绪出现问题,往往出现“小宗入继大宗”的现象。

小宗并非王朝嫡脉,为了避免自身合法性的非议,必然要刻意削弱奠基之君的地位。这便导致开国之君,得不到太祖的庙号,只能得到高祖的荣衔。

需要注意,庙号与谥号均是死后追封,因此无论君主功业高低,都无法在生前确定自己的庙、谥。二十五朝中,生前便定下庙号的,唯见曹叡一例(魏烈祖)。

帝(指曹叡)制作兴治,为魏烈祖,乐用章武之舞。–《魏书 明帝纪》

曹叡方在,而先定庙号,可笑无过此者。–《通鉴辑览》

曹叡方在,而先定庙号

因此,高祖与太祖的庙号,实际由该王朝的后世之君赐予。后世之君所处的政治环境,往往与前世有所差异,所以考虑的问题也相对复杂。

简而言之,一个君主的庙号如何,与其功绩不完全相关,倒是与其子孙的政治考虑有关。

在追论庙号时,太祖必定居于最高地位。太者,大也;太祖者,一朝之大祖也。

太祖相当于王朝钦定的奠基者,拥有无与伦比的正统性与合法性,因此后世之君,必然会追尊自己的直系先祖为太祖。

在确定太祖之后,高祖之号的授予,才会被提上日程。如果二者出现冲突情况,王朝的后世之君,甚至可能会改易先代君王的庙号,借以强化自身法统。

换言之,高祖与太祖的授予,实际都是古代文化的当代应用,其目的是服务于政治宣教。

鉴于本节的论述相对抽象,下文会通过具体例证,详细分析高祖与太祖的庙号授予问题。

高祖与太祖案例分析

如前所述,高祖最初见于商代,本是商太祖(成汤)的远祖先辈,具备较浓郁的荣衔性质;但魏晋之后,这一情况则发生变化。

两汉之世,无高祖之号。今所谓汉高祖,实际是将“高皇帝”的谥号与“汉太祖”的庙号杂糅所成,并非实际称谓。

群臣曰:“帝(指刘邦)起细微,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曰高皇帝。–《汉书 高帝纪》

高祖之号再度出现,是在魏朝。

(1)魏高祖

魏高祖是曹丕,魏太祖是曹操。父为太祖,子为高祖。

武皇帝(曹操)拨乱反正,为魏太祖,乐用武始之舞。文皇帝(曹丕)应天受命,为魏高祖,乐用咸熙之舞。–《魏书 明帝纪》

在魏朝的庙制中,曹操是太祖,无可置疑。曹丕虽是庶出,但居庶子之长。同时,曹丕生母卞氏后来被曹操扶正,又使曹丕具备了嫡子的身份。

(二十四年)秋七月,(曹操)以夫人卞氏为(魏)王后。–《魏书 武帝纪》

因此,虽然曹丕上面有曹昂这个兄长,但曹昂早死且无子,曹丕自然可以充当魏朝的正统代言人。

换言之,曹操被追尊为太祖,不会损害到曹丕与曹叡的正统性。

(2)晋高祖

晋高祖是司马懿,晋太祖是司马昭。父为高祖,子为太祖,与曹魏恰好相反。

武帝受禅,上(司马懿)尊号曰宣皇帝,陵曰高原,庙称高祖。–《晋书 宣帝纪》

武帝受禅,追(司马昭)尊号曰文皇帝,庙称太祖。–《晋书 文帝纪》

司马炎受禅,追司马昭为晋太祖

就西晋立国的功绩而论,司马懿明显强于司马昭。因此司马昭获得了最尊贵的太祖庙号,便不能不引起注意。

这与西晋的王朝统绪有关。

西晋追封庙号,已在司马炎之世,而司马炎偏偏出自司马昭一系。司马昭本是司马懿的次子,论继承顺序,排在嫡长兄司马师一脉之后。

文帝(司马昭)以景帝(司马师)既宣帝(司马懿)之嫡,早世无后,以帝弟(司马)攸为嗣,特加爱异。自谓摄居相位,百年之后,大业宜归(司马)攸。–《晋书 武帝纪》

如果追封司马懿为太祖,那司马师-司马攸一系的正统性便会得到强化;司马昭-司马炎一系的正统性则会遭到削弱。

司马炎作为皇帝,自然不会拆自己的台,因此将生父司马昭追为太祖,强化自身地位。至于司马懿,只好屈居高祖之列。

(3)汉赵高祖

汉赵高祖是刘渊,其庙号后被改为太祖。

(刘渊)在位六年,伪谥光文皇帝,庙号高祖。–《晋书 刘元海载记》

刘渊是南匈奴贵族,也是伪汉政权的实际创立者。于情于理,刘渊都应为太祖,但最初的庙号,却被定为高祖。

这与历史遗留原因有关。

刘渊僭号时,自诩为汉室继承者,曾追两汉的三祖五宗。

“三祖”即太祖刘邦、世祖刘秀、烈祖刘备。“五宗”即太宗刘恒、世宗刘彻、中宗刘询、显宗刘庄、肃宗刘炟。刘渊借此强调自己“以汉代晋”的正统性。

(刘渊)赦其境内,年号元熙,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晋书 刘元海载记》

刘渊既然以汉室后裔自居,自然不能再用太祖(刘邦)庙号,只好屈居高祖。刘曜继位之后,将(伪)汉的国号改为(前)赵,刘渊也便顺理成章,成为了前赵太祖。

光文(指刘渊)以汉有天下,岁久思德,结于庶民。故立汉祖宗之庙,以怀民望。昭武(指刘聪)因循,遂未悛革。今欲除宗庙改国号,御以大单于(指刘渊)为太祖。亟议以闻。–《十六国春秋 前赵录》

刘渊案例,可以侧面印证太祖的地位,高于高祖。

(4)后赵高祖

后赵高祖是石勒,后赵太祖是石虎。叔为高祖,侄为太祖。

伪谥(石勒)明皇帝,庙号高祖。–《晋书 石勒载记》

伪谥(石虎)武皇帝,庙号太祖。–《晋书 石季龙载记》

石勒是后赵的实际创立者,功勋至大,于情于理都应为太祖。只不过石勒死后,其直系子孙被权臣石虎屠戮殆尽。

咸康元年,季龙(石虎字季龙)废(石)勒子(石)弘。–《晋书 石季龙载记》

石虎以侄子身份,篡夺叔父基业,自然不能尊叔父为太祖。

因此,石虎这个篡夺者,便把太祖庙号留给自己,反倒把石勒晾到一边,给了个高祖的荣衔。

(5)刘宋高祖

刘宋高祖是刘裕,刘宋太祖是刘义隆。父为高祖,子为太祖。

高祖武皇帝讳裕,字德舆,小名寄奴。–《宋书 武帝纪》

太祖文皇帝讳义隆,小字车儿,武帝第三子也。–《宋书 文帝纪》

刘裕即辛弃疾诗词中“气吞万里如虎”的刘寄奴,他出师北伐,光复两京(长安、洛阳),几乎统一半壁江山,是南朝功业最盛的君主,也是刘宋的实际建立者。

刘裕为刘宋高祖

刘裕得不到太祖的庙号,也是因为继承人的统绪问题。

刘裕死后,太子刘义符继位,可惜刘义符没有皇帝命,很快便被权臣弑杀,改立刘义隆。

景平二年七月中,少帝(刘义符)废。百官备法驾奉迎(刘义隆),入奉皇统。–《宋书 文帝纪》

刘义隆以庶子身份登基,自然不能追刘裕为太祖——如果刘裕是太祖,那刘义符(刘裕嫡长子)的法统便会压过自己。

少帝讳义符,小字车兵,武帝长子也。–《宋书 少帝纪》

不出意外,刘义隆继位之后,追尊刘裕为高祖,而把太祖的庙号留给了自己。

综上可知,“父为高祖,子为太祖”的情况(西晋、后赵、刘宋),大多是后世君主得国不正,为了避免非议,强行将奠基之君的“太祖”改为“高祖”。

更有趣的是,这些后世的篡夺者,往往不揣冒昧,将太祖的庙号留给自己。

(6)陈高祖

陈高祖是陈霸先,陈太祖庙号则缺置。

高祖武皇帝,讳霸先,字兴国,小字法生。–《陈书 高祖纪》

陈霸先的情况,与司马懿、石勒、刘裕十分相似。陈霸先是陈朝的实际创立者,但死后侄子陈蒨强行接班,又派人处理掉了陈霸先的儿子陈昌,对外谎称“船坏溺死”。

三月,(陈昌)入境,(陈蒨)诏令主书舍人缘道迎接。丙子,(陈昌)济江,于中流船坏,以溺薨。–《陈书 衡阳献王传》

陈蒨如果追尊叔父为太祖,便会削弱自己的法统,因此陈霸先这个陈朝奠基者,也只好屈居高祖之位。

陈蒨的最初计划,应当是把太祖的庙号留给自己。不料陈蒨死后,其弟陈顼有样学样,把哥哥的儿子们废掉,自己做了皇帝。因此陈蒨仅仅得到世祖的庙号,功亏一篑。

光大二年正月,(陈顼)进位太傅,领司徒,加殊礼,剑履上殿,增邑并前三千户,馀并如故。十一月甲寅,(陈顼)慈训太后令废帝(指陈蒨之子)为临海王。–《陈书 宣帝纪》

由于陈朝君主三代倾轧,统绪混乱异常,最终太祖的庙号竟然空置,令人哑然失笑。

小结

二十五朝中,高祖与太祖的相关案例极多,一篇文章难以穷尽;而且举例过多也有繁琐无聊之弊,因此权以上述案例,略作分析。

其实通过前文论述,可以清楚看到,高祖与太祖,可以大抵划分为“魏式”和“晋式”。

魏式即大宗继统,王朝的实际奠基者为太祖;晋式则是小宗继统,王朝的实际奠基者为高祖。

小宗继统的问题,属于该王朝的继承统绪出现了波动,嫡长子一脉未能顺利接班,因此后世君主(出自小宗)出于自身的合法性考虑,不得不降低王朝奠基者的地位,将之降格为高祖,而不称太祖。

一言蔽之,如果一个王朝的庙号中出现了“高祖”,往往说明这个王朝的继承统绪,出现了严重问题。

以唐代为例。李渊是唐朝的实际创立者,不得太祖之号,反被授予高祖。

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讳渊,字叔德,姓李氏,陇西成纪人也。–《新唐书 高祖纪》

李渊为唐高祖

理由显而易见。如果李渊为太祖,那太祖嫡长子李建成一脉,便会具备最强的法统。这在唐初的政治环境下,明显不合时宜。

不过这个问题并未困扰到李世民。因为李渊僭号之初,曾追尊其祖父李虎为唐太祖,这无疑是李世民乐于承认的事情。

追谥皇高祖曰宣简公;皇曾祖曰懿王;皇祖(李虎)曰景皇帝,庙号太祖。–《新唐书 高祖纪》

李虎是西魏时人,且恪守臣道,结果莫名其妙获得了“唐太祖”的庙号,也算是历史的黑色幽默了。

(李虎)轻财重义,雅尚名节。–《册府元龟》

概而论之,魏晋以降,“高祖”往往是“太祖”的替代品,其功业等同于太祖,地位却低于太祖。这种怪异现象,大抵是后世的小宗子孙,为了强化自身的法统,强行给祖先的庙号降格,属于文化工程的现实应用。

谚语云: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

庙号的授予权力,既然掌握在后世之君手中,那它必然服务于当朝的政治需要。一言蔽之,一切历史无外乎当代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