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祝福语 三明治的做法 红烧排骨的家常做法 小米粥的做法 小龙虾的做法 大闸蟹的做法 鲜贝的家常做法 卷心菜的做法 苹果派的做法 冬瓜的做法大全家常菜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百科 >

巾帼指什么意思(”巾帼”本意并不是女人,女人应该知道的知识)

75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2-10-20 18:26:13    

在现代,除了特殊情况,比如秃发者,或者一些演出活动等的需要,很少有人主动戴假发的。戴假发因性别的不同得到的他人看法也会不一样。一般情况下,男子戴假发会被嘲弄,很少有人会觉得戴假发是种”巾帼”原指假髻的;而女性戴假发多为装饰,相对而言让人容易接受得多,被看作如同化妆一样。

中国自古有名目繁多的发式,假发的使用也很普遍。不管男女,戴假发在当时都是种”巾帼”原指假髻。假发作为高档而流行,一般人家还戴不起,得去借才行。“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在古代戴假发是种不折不扣的时尚行为。仅在清初的扬州,据说就有蝴蝶、望月、花篮、折项、罗汉、懒梳头、双飞燕、倒枕、八面观音等假髻。假发,在中国源远而流长,可以上溯到距今3100多年前的西周。

《诗经·召南·采蘩》里记载:“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还归。”被,通“髲”,是以头发编成的假髻,僮僮、祁祁,都是形容假发丰盛的样子。《诗经·?#123风·君子偕老》还提到另一种假发称“副”:“君子偕老,副笄六珈。……鬒发如云,不屑髢也。”《毛传》则记载说:“副者,后夫人之首饰,编发为之。”也就是说“副”这种假发已成了上层人士的饰品了。“髢”,装衬假发的别称。

《周礼》中,对假发有了更为细致的划分,即“副”,取义于“覆”,属于一种有饰假发;“编”,属于一种无饰假发;“次”,属于一种用假发与自己的真发合编起来的髻。只是“副”、“编”、“次”三个假发名称流传不广,不久就被“髲”和“鬄”所替代了。

在西周,王后、君夫人等有身份的妇女,在参加祭祀等重大活动时,都要佩戴副、编、次等首饰。王后的这些装饰则由周朝宫廷的官员“追师”专门掌理。

假发与“巾帼”

以假发梳成的发髻,叫“假髻”,也可写成“假结”、“假紒”、“巾帼”,历来称呼不少。今天有“巾帼不让须眉”,“巾帼英雄”等说法,说的是女子胜过男子等义,与“巾帼”一词的本义——妇女的假髻,区别甚大。但因“巾帼”属妇女的专用美容首饰,故“巾帼”被引申为妇女的代称。巾帼的种类及颜色有多种,如用细长的马尾制作的叫“剪耄帼”;用黑中透红颜色制作的叫“绀缯帼”。

据《三国志·魏书》记载,234年,蜀汉为了消灭曹魏政权,诸葛亮带兵出斜谷(今陕西眉县南),屡次向魏将司马懿挑战,但司马避而不出,气得诸葛亮派人给司马懿送去了巾帼妇人之饰,借此嘲讽司马懿胆小如鼠,无男子汉气概。

自号无头就人借头

东晋时,假髻在民间也流行开来。太元年间,贵族士大夫阶层的妇女均把佩戴假发当作盛妆,成为一种流行时尚。但假发也不是时时都戴在头上,比如睡觉就会取下来,放在木或竹制的笼子上,此笼子酷似人的脑袋,因此有“假头”之称。

既然是时尚,当然就不会便宜到人人都买得起,因此也就有了一些民间贫穷女子问你借假发的事,“自号无头,就人借头”。(《晋书·五行志上》)

宋代,在一些繁华的大都市里出现了专门生产、销售假髻的店铺。989年,北宋朝廷曾有过下诏禁止妇女戴假发的,“妇人假髻宜禁断。”因一些专售假发的店铺用未经消毒的死者头发编梳假发出售的事。但风气已形成,不是一天两天可以改变的。清朝时,假髻也依然存在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