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祝福语 三明治的做法 红烧排骨的家常做法 小米粥的做法 小龙虾的做法 大闸蟹的做法 鲜贝的家常做法 卷心菜的做法 苹果派的做法 冬瓜的做法大全家常菜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百科 >

汉字的发展史(中国文字的发展历程你了解吗?它是怎样一个衍变过程?)

11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2-10-15 09:08:54    

(图片仅做示意,特此说明)

文字记载着人类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人类文化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完整的文字进化史,每个人都应该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字发展历程,下面我就做简单的论述。

一,西方文字是如何诞生和发展的

纵观人类文明史,不难发现历史上有几大独立发展的文字,分别是:苏美尔楔形文字、中美洲玛雅文字、埃及圣书体还有印度的印章文字,以及中国的伟大汉字,虽然字体结构和读音都不一样,但他们在某些方面貌似有着一个共同的规律,倘若按照现在大部分专家的解释,那便是,这些文字都有着一个共同的渊源,即:闪族字母。

不过这一证论至今还在商讨之中,未能定论。但无论是哪种文明下的符号文字,可以完全肯定的是:只有伟大的华夏汉文化才得以承传,其他文明的文化乃至文字都彻彻底底断了,只有我们伟大的华夏文明没有断,文字一直在有序承传,发扬光大,这就是中华文明的力量,也是中华文化的伟大生命力。

(甲骨文,示意图,仅供参考)

说到西方文字,追本溯源便是埃及的象形文字,但发展到后来便产生了重大变化。大约在公元前1500-1000年左右,地中海东部沿岸的腓尼基人以繁盛的商业和海上贸易为主,和埃及人和希腊人都有密切的商业往来。为了商业上使用的方便性,腓尼基人把埃及简单的象形文字改成了字母,于是乎这种字母也传到了希腊。

当时的希腊,其文明程度非常之高,字母传到希腊后,希腊人结合本土的文化对字母进行了改进和美化,同时把腓尼基人由右向左的读法改成了由左向右的写法,这也是现在西方文字写法的起源。

后来罗马人征服了希腊,希腊字母被罗马人予以吸收和改进,对于一些发音复杂的希腊字母,罗马人则进行了单纯化的改进,并创造出了一些属于自己的字母。

(苏美尔楔形文字,示意图,仅供参考)

从西元开始,大部分字母业已完备,并广泛的流行在欧洲各地,在以后的岁月中逐渐又创造出了一些形形色色的字母,形成了现在的26个字母体系。同时,随着书写和印刷的方便,又创造出了小写字母。

因此,西方文字发展的一个大概脉络就是:埃及到腓尼基,然后经过希腊的演变之后,罗马成了集大成者,最后被西方世界发展运用风行于世界各国。

(中美洲玛雅文字,示意图,仅供参考,特此说明)

二,中国文字是怎么诞生发展的呢

1,古文

中国文字的起源是象形字,先古人们通过观察山川日月草木花虫等,摹其形、表其意,随着时间的发展,其符号形态越来越简化。中国文字虽然越来越简化,但却一直维护着其原始的内容,在形成更多的文字之时,只是在原始的内容上加以组合,籍此来表达更为宽泛的延伸含义,也就是说,中国文字一直没有符号化,这是和西方文字最根本的区别。

通常讲,中国文字由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种方式组成,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六书。中国文字发展的里程碑时期是秦朝,在秦朝以前的文字,大概是一个古文向大篆演变的过程。

古文时期的文字繁复多样,就是象形文字,总体来说分为甲骨文和金文,古文被视为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示意图)

甲骨文:商后期的人们,在记事或者祭祀之时,在兽骨或者龟甲上留下的文字。多使用刻或者钻裂的方式,也有用写的,但为数尚少,多为卜辞,有象形程度高,一字多体的特点。说明在殷商的时候,中国文字还是比较旁乱不够统一。

金文:先秦称铜为金,因此刻录或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就被唤做为金文,也叫钟鼎文。和甲骨文相比,其象形程度更高,也更显浑厚自然。

金文和甲骨文都是殷商文字,但是青铜器一般只有官方才能铸造,因此金文是官方文字,相比而言,出现了“官体多繁,俗体趋简”的特点,这也是文字发展的一个方向,文字的发展总是从民间日常使用中,为了方便而变得越来越简化的一个衍变过程。

(仅作示意)

2,大篆

随着时间的推移,西周后期,古文字逐渐发展成了大篆。自汉代以来,大家都认为大篆是周宣王(公元前827年)时太史籀所造。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最先开始变革古文,逐渐创造新的字体,更加趋于简便。故大篆又称为大籀篆,还称之为籀篆、籀书、史书。

大篆变化的特点主要有两点:一方面它使文字线条化,以前不均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更加生动;另一方面使文字规范化,原来不规范的图形逐渐向结构整齐的字形演变,这一系列的变化,便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大篆字体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石鼓文在书法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石鼓文的字体,大致介于周时期的金文与秦时期的小篆之间,属于大篆的范畴。康有为在其《广艺舟双楫》一中称石鼓文为:“金细落地,芝草团云,不烦整裁,自有奇。体稍方扁,统观虫籀,气体相近,石鼓既为中国第一古物,亦当为书家第一法则也”。

(石鼓文)

3,小篆

秦朝统一六国之后,面对原来六国各自地区文字不一样的的局面,决定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形成一种严格的统一标准,在这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小篆应运而生。

小篆是以秦大篆为基础,又进行了规范化的改善,形成的一种简化版规范文字,又名玉筋篆。较之大篆,小篆形体笔画均已省简,字形成纵势,笔画粗细划一,排列齐整。与大篆相比较,这个时候的文字几乎已经完全没有象形文字的痕迹了,变得整齐、和谐、美观,基本上都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

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在轮廓、笔划、结构方面定型,象形意味消弱,减少了书写和阅读方面的困难。小篆结束了从甲骨文以来一千余年汉字形体纷繁、写法多样,体异众多等局面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小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汉字规范化的产物,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

(小篆)

4,隶书

隶书形成时间约在战国晚期,成熟在汉代。主要有秦隶和汉隶之分。隶书主要是小吏在日常的行文中为了方便而应急的字体,后经程邈整理,慢慢地逐渐形成了统一的隶书字体。隶书在秦代民间广泛流行,官方除了一些很正式的诏书或者文件用小篆写之外,一般也采用隶书。因此隶书在秦代是和小篆是并行发展的,而并非由小篆演化成了隶书,它是对小篆字体的进一步简化,这也是把隶书称为“佐书”的原因,就是辅助小篆的意思。

随着秦王朝的覆灭,小篆迅速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其官方文字的地位迅速被日常所用的隶书所代替。到汉代主要使用的文字是隶书,尤其是东汉,隶发展到了顶峰时期。东汉中叶出现的八分隶书,是隶书发展到最成熟阶段,显现出当时人们追求美雅的趣味。

(曹全碑)

隶书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自隶书以后,汉字的结构基本上固定了下来,一直到现在没有太多的变化。而且,隶书以前的汉字,都类似于绘画,用线条构成,自隶书成熟以后,汉字由横竖撇点等笔画构成,为楷书的出现打下来基础。

5,楷书

楷书,又叫正书或者真书,唐之前,楷书曾一度称为隶,或八分,唐之后则慢慢无此叫法,因此很多人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看到很多书籍上写的隶,总以为是东汉中叶的隶体字,其实这一看法是片面的,而且大名鼎鼎的郭沫若在他的《兰亭论辩》中也出现过这一“错误”,甚至还写出了让人模棱两可的虚豪概念,这个我在人民大学实习的时候,跟好几位学弟探讨过这一概念。

追本溯源,楷书是由隶书逐渐演化而来的,它更趋向于简化,字形由扁平趋于方正,是一种对隶书的改良。楷书出现在东汉时期,六朝时期进一步完善,唐代走向成熟。汉末、三国时期,逐渐变隶书的波磔为笔直和撇、捺,改弯为钩。《辞海》中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做楷模,故名楷书”。楷书的特点在于规矩整齐,因此自唐以后没有更多的变化,一直沿用至今。

(被称为唐楷之冠的欧阳询《九成宫》)

汉末书法家钟繇开创了隶书到楷书的新貌,历来都认为他是“中国楷书鼻祖”。他在书法上首定楷书,对汉字的发展贡献极大极大。

到唐代欧阳询时期,他在楷书的书法理论上贡献突出,乃至在以后的科举制度中,都以他的欧体为准,因为这样显得更加规范,甚至还有“无欧不点元”这样的说法,就是说,不写欧体字,不给你点状元这样的说法。再加上后世统治者对欧体字的推崇,欧体楷书甚至被称为“万世法程”,欧阳询还被很多文人称为“今古一人”,他所创立的“八绝”理论,为楷书的书写,几乎定下了一个颠扑不破的基本法则。

6,行书、草书

草书是起草文稿时,潦草书写隶体而导致的一种变体,后来成为一种通行的写法,以至到现在,则被演化成一种纯粹的“书法艺术”。

甚至还有一说:草书是古代军队打仗时,为了快速传递书信而写下的一种极简的潦草书信模式。

草书始于东汉,兴于晋唐。汉末,甘肃人张芝一洗前尘变幻古法,在草书上集大成,变章草为今草,他每天临池洗砚,笔耕不辍,池水尽染,写出了一种当时人根本见都没见过的“一笔连贯书体”,让同时代的大家都震惊不已。大文学家以及书法家韦仲看到张芝写的狂草,惊呼不已,以为是神仙之作,遂逢人说项,夸张芝是“草圣”。

(张芝《冠军帖》局部)

晋朝的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更是张芝的极端粉丝,关于钟张二人,王羲之更有“抗行雁行”之论,认为他的草书不及张芝,王献之更是书风潇洒,华美中和,他传世的碑刻或者翻刻的草书作品,几乎跟张芝留下的《冠军帖》书体一模一样,可见二王对张芝草书的崇拜是何等的痴迷和疯狂。

(王献之大观帖,字体几近与张芝的一样,甚至有《冠军帖》是王大令代笔这么一说)

行书是为了解决楷书书写速度慢和草书难以辨认而产生的一种书写体,从本质上讲,以简易为遵旨,书写性强。

中国古代的行书大家,简直是高手如林。行书发展到了盛唐,几近到了非常完善的地步。晋朝的二王父子是行书的代表性人物,二王直接呈现了中国汉字中和美的特点,一应而下,影响力极大极大。

到了唐朝的时候,颜真卿以古拙雄强、雄浑老辣的笔锋,像世人宣泄着另外一种汪洋恣肆的笔法,其代表作《争座位》、《祭侄稿》可谓是后人根本无法逾越的经典之作。

因此,在中国,纵向意义上讲,汉字书法被笼统地分成了两大派:一是二王父子的中和秀美派,另一派则是颜鲁公的古拙雄强老辣派。自此,以二王为宗和颜真卿为主的两大派别,堪称中国书法界的泰山北斗。

(祭侄稿局部)

到了元代,楷书四大家之一的赵孟頫出现了,他的出现更是继承了二王的中和秀美,使得当朝的统治者乃至文人士大夫都走上了学习赵孟頫的书法路线。

到了满清时期,由于满清政府的闭关锁国和不作为,再加上侵略者的不断滋扰,满清后期给祖国带来了中华之殇,彼时,一大部分学习二王的秀美派人士,一改前习,开始写起了颜真卿,因为颜真卿是人品和书品俱佳的忠臣典范,像清朝统治下的傅山、何绍基、郑板桥、王铎、刘墉等人,都是颜真卿的忠实粉丝,他们在书写颜体字的同时,也是在宣泄对当朝统治者的不满,更是抒发着自己“独怆然而涕下”的人生际遇。

这个时候,虽然狂草盛行无比,然楷书则基本被大唐定下了不敢越雷池的方正结构,其结体十分讲究,横平竖直,方方正正,一丝不苟,方正的真书也透露着伟大的中国同胞顶天立地堂堂正正做人的基本准则。

在中国古代,写字和书法几乎是一回事,文人既是墨客,墨客亦是文人。没有像现在流行书风侵染下蹦出来这么多所谓的什么“创新”,古人更不写丑书,也没有什么书法艺术的说法,书法就是书法,书法不是艺术,书法要高于艺术,艺术是一个近代词汇概念,它根本无法囊括和概论我国伟大的汉字书法。

综上所述,中国汉字的发展经历了从远古象形文字发展到古文字,再发展成大篆,秦朝统一文字之后产生了小篆,然后在小篆的基础上,为了书写更为方便,隶书也被广泛推行使用,最终随着发展隶书彻底取代了小篆,尔后又慢慢发展成楷书的一个总过程。而期间出现的行书和草书,都是为了书写的便利而形成的。

文字是一个文明最根本的东西,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深厚文化底蕴,就是源自于文字。文化代表中国,文化是我们中国人的根,更是我们的灵魂。传承文化,发扬文化,是每一位中华儿女的责任和使命。

欲兴国,先兴文化;欲兴文化,先兴文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