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祝福语 三明治的做法 红烧排骨的家常做法 小米粥的做法 小龙虾的做法 大闸蟹的做法 鲜贝的家常做法 卷心菜的做法 苹果派的做法 冬瓜的做法大全家常菜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百科 >

乳腺结核 乳腺癌又“盯上”一人!提醒:有这5个特征的女性,建议每年一检

62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2-09-07 15:35:31    

检查所见:

左乳1-2点距乳头约20mm处探及一低回声肿块,大小约32mm×13mm×19mm,形态不规则,边缘不光整,呈毛刺状,局部成角变形,纵横比>1,内回声不均匀,可见散在点状强回声,后方回声衰减。乳腺后间隙消失,前方累及脂肪层,与乳头方向导管相延续;CDFI:左乳低回声肿块周围及内部见粗大点状、条状血流信号,PW显示左乳低回声肿块内部 Vp=16cm/s ,RI=0.83。

左侧腋窝中央探及数个淋巴结,形态饱满,髓质回声消失,最大者约18mm×9mm,CDFI显示内部血流丰富。

左侧胸骨旁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回声,左侧锁骨下窝探及一淋巴结回声,大小约6mm×3mm,皮髓质分界尚清。

右侧腋窝未见异常肿大淋巴结。

超声提示:

左乳实性占位并钙化,BI-RADS 5类

左腋下多发淋巴结肿大,结构不良,考虑转移性

乳腺钼靶检查

检查所见:

左乳外上象限可见一不规则形稍高密度影,可见浅分叶,边界不清,其内可见多发砂砾样钙化影,大小约为20mm×13mm×25mm(左右径×前后径×上下径);左侧乳腺皮肤稍增厚,悬韧带稍增厚,乳头略凹陷。

左乳外上象限占位伴砂砾样钙化(BI-RADS Ⅴ类),考虑乳腺癌可能性大。

Pet-ct检查

检查所见:

左侧乳腺外象限见一条块状放射性摄取异常增高影,范围约1.3cm×2.5cm×2.4cm,SUV最大值为9.0,CT于上述部位见异常软组织肿块影,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匀,CT值为49Hu;右侧乳腺未见占位性病变及放射性摄取异常增高区。左侧腋窝见多发结节状放射性摄取增高影,最大约1.4cm×0.9cm×1.5cm,SUV最大值为8.4,CT于上述部位见增大淋巴结影。

1.左侧乳腺外象限条块状高代谢病灶,考虑为乳腺癌。

2.左侧腋窝多发淋巴结转移。

病理结果

(左乳肿物)乳腺浸润性癌,非特殊类型;病理学分期;pT2。

1. 浸润癌大小:3.2cm×2.2cm;

2. 肿瘤数目:单一浸润性癌病灶;

3. 导管内癌:灶性;

4. 小叶内瘤变:未证实;

5. 浸润性癌的组织学类型:浸润性癌(非特殊类型);

6. 组织学分级:3级;

7. 淋巴管-血管侵犯:可见;神经侵犯:可见;

8. 浸润性免疫组化结果:ER(90%+),PR(肿瘤表达具有异质性,热点区70%+),HER2(阴性,积分1+),Ki67(70%+),GATA-3(+),SMMHC及P63(示肌上皮缺失,E-Cad(+),P120(细胞膜+),Syn(-),CgA(-)。

9.淋巴结:左侧腋窝淋巴结17枚,其中13枚见癌转移。

乳腺癌概述

1.世界范围内,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乳腺癌发病率一直位居女性肿瘤前三,并且全球以约2%的速度递增。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2007年全球有130万浸润性乳腺癌新发病例。

2007年全球46.5万人死于乳腺癌。乳腺癌是全球女性的主要死亡原因。据2004年中国肿瘤登记处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乳腺癌发病率的世界标准化率为27.76/10万,已成为中国女性生命健康安全的一个重大威胁。因而乳腺癌的防治更加不容忽视。

2. 乳腺癌发病高峰在45~50岁,临床工作中30岁以上发病率逐渐增多,20岁以前女性发病稀少。

乳腺癌的高危因素

1. 遗传因素:乳腺癌是一种有明显遗传倾向的疾病。文献报道,5%~10%的乳腺癌患者有家族史。

2. 饮食与肥胖:高的脂肪摄入、低的蔬菜及大豆摄入已提示与乳腺癌的发病率密切相关,但相关报道的结果仍不一致。其中最大的营养研究之一提示,与传统的蔬菜丰富的饮食相比,甜的饮食与乳腺癌的发病率具有中度的相关性。肥胖可增加绝经后乳腺癌的风险,体格锻炼可能减低绝经后乳腺癌的风险。

3. 放射线与电离辐射:乳腺是对放射线及电离辐射致癌活性较为敏感的组织,尤其是乳腺处于有丝分裂期,如月经初期、青春期、月经期和妊娠期对放射线更敏感。最终射线可以使细胞发生突变。日本的广岛、长崎原子辐射所造成的后果,该地区乳腺癌的发病率比其他地区妇女高2~4倍,而且发病年龄提前。

4. 月经、婚育、哺乳因素:长的月经史(月经开始早或结束晚)、未生育、最近使用过口服避孕药、30岁以后生育第一胎、绝经后应用激素治疗(特别是雌激素结合黄体激素治疗)等因素均与乳腺癌的发生有关。

5. 精神因素:性格内向,长期烦恼、悲伤、易怒、焦虑和疲倦等不良情绪,特别是在学习、工作、生活、社会人际关系、婚姻家庭关系上遭遇到负性事件的挫折、打击和坎坷等,作为应激源刺激激体,产生一种非特异的事相反应-应激反应,通过心理-神经-内分泌-免疫轴的作用,导致机体免疫监视,杀伤功能降低,T淋巴细胞减少,在致癌因子参与下促使癌症发生发展。

病理

乳腺癌属于上皮来源的肿瘤,分为非浸润性癌(导管原位癌、小叶原位癌、乳头状癌等)和浸润性癌,浸润性癌又分为浸润性导管癌非特殊型和浸润性小叶癌、小管癌、浸润性筛状癌、髓样癌等。

临床表现

1.乳房包块:是乳腺癌最常见的表现,多单发,质硬,活动度差。

2.乳头改变:乳头溢液;乳头凹陷;乳头瘙痒、脱屑、糜烂、溃疡、结痂等湿疹样改变常为乳腺佩吉特病(Paget病)的临床表现。

3.乳房皮肤及轮廓改变:肿瘤侵犯皮肤的Cooper韧带,可形成“酒窝征”;肿瘤细胞堵塞皮下毛细淋巴管,造成皮肤水肿,而毛囊处凹陷形成“橘皮征”;当皮肤广泛受侵时,可在表皮形成多数坚硬小结节或小条索,甚至融合成片,如病变延伸至背部和对侧胸壁可限制呼吸,形成铠甲状癌;炎性乳腺癌会出现乳房明显增大,皮肤充血红肿、局部皮温增高;另外,晚期乳腺癌会出现皮肤破溃形成癌性溃疡。

4.淋巴结肿大:同侧腋窝淋巴结可肿大,晚期乳腺癌可向对侧腋窝淋巴结转移引起肿大;另外有些情况下还可触到同侧和或对侧锁骨上肿大淋巴结。

超声表现

1.肿块边缘不规整,形态不规则,纵横比>1;

2.肿块向周边或皮肤呈“蟹足样”浸润;

3. 肿块内部呈极低回声,当合并出血坏死时内见不规则无回声;

4. 肿块内可有微粒样钙化点簇集;

5. 肿块后方回声衰减;

6. 肿块内部血供丰富,PW测出高速高阻动脉频谱。

鉴别诊断

1.乳腺纤维腺瘤:常见于青年妇女,肿瘤大多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活动度大,发展缓慢。对于40岁以上的女性不要轻易诊断为纤维腺瘤,必须排除恶性肿瘤的可能。

2.浆细胞性乳腺炎:是乳腺组织的无菌性炎症。临床上60%以上呈急性炎症表现,肿块大时皮肤可呈橘皮样改变。40%的病人开始即为慢性炎症,表现为乳晕旁肿块,边界不清,可有皮肤粘连和乳头凹陷。

3.乳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所致乳腺组织的慢性炎症。好发于中青年女性。病程较长,发展缓慢。局部表现为乳房内肿块,肿块质硬偏韧,部分区域可有囊性感。肿块边界有时不清楚,活动度可受限,可有疼痛,但无周期性。

治疗

治疗乳腺癌的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内分泌治疗和分子靶向治疗。在科学和人文结合的现代乳腺癌治疗新理念指导下,乳腺癌的治疗趋势包括保留乳房和腋窝的微创手术、更为精确的立体定向放疗和选择性更好的靶向药物治疗。

预后

乳腺癌预后的好坏取决于乳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时间,乳腺癌预后情况一般和以下情况有关:

1.乳腺癌的类型,根据乳腺癌的病理组织学分型评估乳腺癌预后,分化低的乳腺癌的细胞恶性程度较高,转移较早,预后较差;分化高的乳腺癌的恶性程度较低,转移较晚,预后较好;

2.乳腺癌的生长速度,同属于一期的病例,如果癌细胞的倍增时间越长,其5年生存率可达到96%左右;如果倍增时间越短,其5年生存率就只有50%以下;

3.乳腺癌侵犯的范围,包括原发癌灶的临床表现、癌细胞是否通过淋巴结或血行转移,如果有转移,患者的生存时间可能相对较短,效果较差;

4.免疫力强弱,如果患者身体较健康,免疫力较强,则治疗效果就会越好。

乳腺癌早期发现、早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生产率和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早期乳腺癌癌灶小,临床触及不到肿块,因此早期乳腺癌诊断主要依靠仪器检查发现。国内超声仪器普及率远远超过钼靶及MRI,且超声检查更实用于致密型乳腺,因此成为临床医生优选的乳腺检查方法。

作者简介

李甜甜

高尚医学影像诊断中心 超声心电科技师

毕业于广州医科大学,既往于南部战区总医院超声影像科工作8年,主要从事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甲状腺、乳腺、胃肠超声造影等超声检查,检查技术娴熟,责任心强,认真负责。

擅长:腹部、浅表组织疾病及胃肠造影方面,尤其是胃动力学异常及胃溃疡、胃肠肿瘤方面具有丰富的超声诊断经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