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拥有一套大面积的房子,所带来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是不可言语的。任何人都渴望获得他人的尊重,希望别人承认他们的价值,居住的场所就是获得认同的一种方式。
对于名牌衣裤鞋袜等的追求,也是趋于同一种理由。但80%的人都不曾拥有过“大”房子,因为刚需占了整个房产市场的绝大部分,于是对“大”房子有了憧憬,“大”房子就成了“梦想之家”这种精神追求的载体。
开发商的策划更推出各种话术,从各个角度去提升“大”房子的精神和理念,包装出“大”房子的高阶层,高地位和稀缺性的外衣。

不论是前两年的“高歌猛进”,还是现在的“士气低迷”,房价始终是大家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价格会波动,但居住面积却不会改变的,导致一个简单朴实的逻辑出现在潜意识里,面积越大卖得越贵。所以,很多时候大家会下意识用房子的大小去衡量一个人的资产,身份和地位。

很多博主都从家庭成员,习惯,位置,用途等等方面去进行说明大小房子的优缺点,我们就从另外的角度去阐述“大”房子好,还是“小”房子好。

有的人一生看到同一处风景,有的人一生在不同的地方看风景。
故事:
两兄弟买相同的彩票,分别中奖税后900多万,突然的暴富,欲望膨胀购车买房是人之常情,哥哥购买三套100平的房子,弟弟购置了一套300平的房子。

我们假设故事中的两兄弟购房的费用相同,地段相同,成员相同,起跑线也相同的情况下,去看房子是应该买“大”还是买“小”。
其结果就是哥哥可能经常更换住所,而且未来还能根据城市发展的情况,享受着不同的居住体验,在不同的地方看不同的风景,而弟弟可能很长一段时间都会住在同一个地方,看同一处风景。

大家都知道,大小户型的流通性明显是不同的,因为现在刚需或者刚改人群的占比太高,是楼市的主流购房群体,他们根本无法承受高昂的价格。
所以哥哥手上的房产极易变现,既能租,也能住,还卖得快。资产的配置随时都可以得到更新,逐渐提升自己的居住品质,哥哥在购房上的“心机”开始体现小户型的价值。
房产的价值是存在的,弟弟或许可以在精神和物质上得到享受,但转手的难度大,降价或许能加快房子的流转,只是会造成部分利益的瞬时,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或许会成为城市更新发展的“受害者”,房子的设计逐渐被淘汰,周边的环境逐渐老旧,更新迭代的产品逐渐增多,最坏的情况是房子的价值也在下降。
资产演变的过程正好相反,一个从“一般级”逐渐发展为“最高级”,另一个从“最高级”退化成“一般级”。当然,可能是每个人的追求不同,或许哥哥追求不断的改变,弟弟更喜欢一成不变的稳定。

宜居和舒适是不同的概念
多大的房子才算大?我相信不同的人都会有不同的答案。不同的群体因为经历处境的不同,需求的不同,对“大”房子的标准也不同。
官方曾经有过界定,也就是区分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的标准,分水岭是144平米。
但随着生活质量和收入的提升,对“享受”的标准也有了提升,已经不再满足于144平米。可大家不知道的是,在国内80平只是小户型,但在如香港,日本等地已经是大户型了。受到城市,房价等等的限制,思维方式虽然也会不同,但还是可以简单分为宜居的房子和舒适的房子。
所谓宜居,就突出一个特点-方便实用,方便上班,方便带娃,方便生活,方便老人,方便偶尔一次而放纵,最重要的是经济状况能够承受。

在贵阳这样的城市,节奏虽然不快,但压力绝对不会小。所以,宜居的户型通常都是小户型,一方面是官方对中小户型的鼓励和支持,一定程度上能减轻负担。另一方面是迫于生活的压力,大房子谁不喜欢,但实力不允许啊。
宜居的房子,主要被刚需群体所青睐,因为能照顾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切从成本开始考虑,在买得起的前提下,哪个方便实用就买哪个。
舒适的房子,只要金钱开道,就能解决90%以上的不舒适,任性点说不喜欢的户型就换,不喜欢的朝向也换,不喜欢环境还可以换。能用money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毕竟能买“大”房子的购房者,自身的经济条件肯定也不差,能力范围内,追求的不一定是贵,主要是怎么舒服怎么来。

两者其实并不会有什么交集或者冲突,刚需在不改变经济的情况下,住进豪宅会想要去考虑居住成本,有钱的人在还没有落寞的时候也不会想去受罪。
总之,有钱就买“大”房子,没钱就买“小”房子。
至于什么家庭成员,地段,用途等等都不需要去考虑。因为当你见过一家五口都住在62平的蜗居里,见过一个人住在255平的大平层里,你就会赞同我的话了。

15年前,我们住60平的两房一厅,可以过得很舒服。
15年后的今天,发现面积大了一倍也刚好合适。
住房的升级仅仅是因为生活质量的不断的提升,和看见别人买了“大”房子后,产生的心理落差导致的一种攀比和享受的心理。就如同15年前的小区没有绿化,没有物业,没有景观。而这些都是我们今天所追求的,人就是这样一种动物。
理性些,有多少钱就办多少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