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下手为强”,在农业生产中,农民们想出了许多种办法来“拿捏”农作物的生长进度,以提前抓住市场先机、获得较高的销售价格。
对于番茄而言,其生长中后期最重要的就是催红,催红的时候也有许多讲究。
如果温度天数不够,茄红素自身又不能正常合成,这时候就需要考验农民们的催红本领了。
促进茄红素合成的自然环境条件。
首先,茄红素是番茄成熟的主要色素,深红色的番茄主要色素是番茄红素,浅黄色的主要色素是胡萝卜素。
茄红素生成的时候有许多一定要具备的条件,其中,糖类物质是合成茄红素的重要原料,光照和通风又能加速糖类物质的合成。
而温度则是茄红素生成所必不可少的,比较优越的温度情况是昼夜间温度变化可以达到20℃—30℃,并且平均温度在18℃左右,这样极其有利于茄红素的合成。
然而,如果昼夜间的温差变化小于15℃,甚至在10℃左右,这样更有可能导致抗寒能力相对一般的品种冻伤或者根系冻坏,使后期生产节律混乱。

如果昼夜间温度都高于30℃,这样对花粉会造成较大的危害,甚至使胚珠发育不良,形成坏果。
而夜间露水不能少于9g/平方米,不然植物很难得到良好的充足水分,更难吸收养分,结果率也就相对更低。
以至于现在全国各地的农田里都推出了“防霜害技术”设备,为果实增强抗寒能力。
如何让番茄提前上市?
在温度不足以让茄红素自己生成,也不符合降温存放条件的情况下,一些农民就试图通过其他方式来加快番茄催红速率,使番茄更快变红。
这就是药剂催红技术。
这种技术具体是怎样使用的呢?
第一点就是催红时机。
一般来说,在果实已经长大,到炒米色的时候就会发现果实表面有一些点状白点。
这个时候再催红,会有最佳效果,因此,催红时机是比较重要的一点。
第二点就是药剂浓度,催红剂主要成分是乙烯利,浓度过高,会产生药害,一般情况下,将40%的乙烯利50毫升与4公斤水混合进行喷雾使用即可。
第三点就是每次催红果实数量,每次催红不宜超过3个为宜,更加推荐的是1—2个,这样更不容易产生药害。
第四点最后一点就是药液操作方式,催红酸性药物时必须要注意避免沾染叶片,更加被推荐的是使用海绵或者棉纱手套进行操作,这样才能更好避免沾染。
并且,在诱导叶片沾染过程中后,要用水将叶片上药液尽快冲洗掉,以免出现药害现象。
催红注意事项,提升农民效益。
将上述经验教给农民朋友们,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植物安全生长,让番茄保证健康安全性更快促使其成熟,提高农民朋友们经济效益。
番茄催红周期延伸本身就会影响番茄质量,再加上不当的催红方法,更会影响番茄质量,从而影响市场销售时间和市场销售质量,因此更应该重视催红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采用正确的方法,提高了我们的种植技术,也提升了我们的经济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