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的木质家具,原本精致又耐用,可突然出现了裂缝,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就来一起探究一下,为何木质家具会出现这样的 “小麻烦”。
木材特性:天然的 “小脾气”
木材是一种天然材料,具有 “干缩湿胀” 的特性 。当空气湿度较高时,木材会吸收水分,体积膨胀;而当空气干燥时,木材又会释放水分,体积收缩 。就像我们熟知的海绵,吸水时会变大,干燥时会变小 。木材中的水分主要有自由水、吸附水和结合水 。其中,吸附水的变化是影响木材强度和胀缩变性的主要因素 。当木材中无自由水,而细胞壁内吸附水达到饱和时,这时的木材含水率称为纤维饱和点,通常以 30% 作为各个树种含水率的平均值 。一旦木材含水率低于纤维饱和点,继续干燥,体积就会收缩;干燥木材吸湿时,随着吸附水的增加,达到纤维饱和点含水率时止 。由于木材构造的不均匀性,其胀缩变形各向不同,弦向干缩最大,径向次之,纵向最小 。比如,在干燥的北方冬季,实木家具的柜门可能会因为木材收缩而出现缝隙 。

制作工艺:不可忽视的环节
在家具制作过程中,木材的干燥处理至关重要 。如果干燥处理不当,木材内部水分分布不均匀,在后续使用中就容易因含水率变化而开裂 。一些厂家为了节省成本、提高效率,没有进行严格的干燥处理,或者干燥后的陈放时间不足便用于生产 。比如,木材干燥速度过快,表面水分迅速蒸发,内部水分却来不及排出,就会形成内应力,导致木材开裂 。另外,家具的拼接工艺也很关键 。拼接处如果没有处理好,如使用的粘合剂质量不佳,或者拼接方式不合理,在木材胀缩过程中,拼接部位就容易出现裂缝 。像一些使用铁钉固定的家具,随着木材的变形,铁钉周围的木材可能会被撑开,从而产生裂缝 。
环境因素:温度与湿度的 “考验”
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对木质家具的影响很大 。在北方的冬季,室内有暖气,温度较高,空气却十分干燥,木材中的水分快速流失,容易导致家具开裂 。而在南方的梅雨季节,空气湿度大幅增加,木材吸湿膨胀,如果家具无法适应这种变化,也会出现裂缝 。此外,室内外温差过大,也会让家具受到热胀冷缩的影响 。比如,把家具放置在靠近窗户的位置,白天阳光照射,温度升高,晚上温度降低,反复的温度变化会使木材结构受到破坏,久而久之就会出现裂缝 。

使用习惯:日常保养的重要性
我们的日常使用习惯也会影响家具的寿命 。如果经常用湿布擦拭木质家具,水分可能会渗入木材内部,导致木材受潮变形、开裂 。随意挪动家具,尤其是在搬运过程中没有轻拿轻放,对家具造成磕碰,也会使家具结构受损,增加开裂的风险 。比如,搬家时不小心碰撞到家具的边角,可能当时没有明显损坏,但后续使用中就可能在碰撞处出现裂缝 。另外,在家具上放置过重的物品,超出了家具的承受能力,也会导致家具变形、开裂 。像在实木茶几上放置大量重物,茶几的面板可能会因不堪重负而出现裂缝 。
木质家具出现裂缝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了解了这些原因,我们就能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保养家具,减少裂缝出现的概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