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普通老百姓,每天乐此不疲地讨论着这些事,也在买不买,什么时候买的事情上反复纠结。我个人观点是:
现在依然盛世,房产依然是最保值的财产之一,所以放开限购,房产即使不涨,也不会大跌了,尤其是一二线城市,所以房产依然值得买。

至于为什么觉得房产仍然值得买,以及预计不会大跌,几点原因如下:
一、房产是实物,兼具稀缺性,是天然的保值资产之一。
首先先说一个概念,无论是黄金还是纸币,都是经济学上“等价物”的概念,等价物是为了促进交易,提升交易效率的。但是等价物本身并没有内在价值,从人类需求来讲,不能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它是后天被赋予的价值。
如果回归到没有等价物,以物易物的情境下去考虑这个问题,只有那些对人类本质需求有价值的物品,才能具有交易性。当物品越稀缺,则交易价值越高。

房产天然具备这种资产属性,它首先能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好的房产对应的城市资源,进而还能满足自我发展、社会尊重等诸多更高层次的需求。
其次,房产的地域属性,决定了其无法无限制供应,具备天然的稀缺性。尤其是好的房产资源,更是如此。
所以,一到放开限购,总能听到有富豪一掷千金,购买十几套房产作为长期投资的新闻。其背后就是因为他们的资金找不到更好的投资渠道,放在手上又不一定保值,才会购买房产这种“硬通货”。

二、呼吁房产降价背后,本身就意味着旺盛的需求。
普通老百姓希望房产降价,背后的诉求是希望自己也能买得起一套房子,而且最好是一套不错的房子。
从古至今,“居者有其屋”就是大同社会的口号,但是从来都没有实现过。
但是严格来讲,如果不考虑房产所处的地域、质量、所附带的资源属性,历朝历代可能都曾实现过“居者有其屋”。即使在最艰难的乱世,谁还能没个自己的破草屋、破山洞。
古代社会“有其屋”背后的潜台词,是需要房子得有基本的安全、卫生条件、环境条件、社会资源的匹配。

扪心自问一下,如果房价下降了,先不说炒房和投资需求,仅仅是基于置换改善,是不是房价每降低一部分,就意味着参与竞争愿意购买房产的需求变多?
结合优秀房产资源的稀缺性,自然而然会拖住房价无法大跌,尤其是当这个供应关系,还夹杂着第一条保值资产的理由,导致大量的有钱人投入其中,更是难以出现大跌的情况。
三、房产价格背后还有货币的购买力,货币的购买力是会下降的。
在中长期的经济周期里,很明显房产的抗风险能力,远远高于货币的抗风险能力。通货膨胀、货币贬值都是会发生的事情,最重要的是,货币购买力的下降不仅不可控,而且发生的概率会大于房产大幅下跌的可能性。
在经济衰退或者是不景气的时候,因为商品和服务的总量不变,货币增发,必然会带来物价膨胀,货币贬值。

现在几万亿的国债入场,本质上来讲就是增加市场的货币供给量,但是经济增速在放缓,社会生产的商品和服务是跟不上供给量的,当需求小于供给的时候,货币的购买力就会下降。
货币贬值虽然不是必然的,但是因为诱发的因素太多,所以不可规避可能性很大。尤其是不到一百年前,要拿一捆捆纸币上街,却只能购买一袋米的新闻还记忆犹新,也会加剧这种心理预期。
四、普通老百姓玩不起“高抛低吸”的游戏,最终会选择“拿房为安”。
房产现在不断降价,市场上还在观望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有一部人把房产当做金融产品,进行"高抛低吸”的投资操作。

但是一个普通老百姓,只有两个选择:
- 在可接受的杠杆及债务压力下,在此次降价浪潮中上车买房,让房产“落袋为安”;与此同时,做好账面会吃亏的心理预期(反正刚需也大概率不卖了)。
- 选择持续观望,赌一把手上现金持有更合算,货币的购买力跌幅会小于房价的跌幅,借此赚一笔差价;与此同时,做好房产可能止跌回升的可能,错过这波上车机会。
当房价下降到一定份上,我相信选择一的人,会多于二,因为老百姓其实是赌不起的,错过了这波机会,后续不知道什么时候还能再有这种大势。
但对于房产的渴求,尤其是自己心仪房源的渴求,会压过面临的风险,尤其当风险在自己承受范围内的时候。
简单来讲,当手上握着是10万、20万、50万、100万、200万现金的时候,手握200万现金的人,不会等到降价到100万的时候才参与竞价博弈,因为房产资源的有限性,错过就没了的紧迫感,会让资金更丰厚的人,提前介入截断竞争。
结语
楼市有风险,买卖需谨慎。这句真理颠扑不破。
在大势之下,没一个人能说自己是看的准的,也没有人敢说自己下了决策后会不吃亏的。这事就和股市投资一样,“没人可以在最高点卖掉,也不要想着能在最低点买到。”
作为普通老百姓,不妨好好想一想,在货币和房产之间,自己愿意选择什么,愿意以多大的代价把货币换成房产。
别听风就是雨,跟风买房不是啥好事。但话说回来,房子毕竟是咱老百姓的硬通货,要是碰到好时机,也别错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