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街历史--广州市大学城岭南印象园
唐人街历史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小谷围街道原练溪村,现于岭南印象园内。

1、起源
1673年,唐人街最早叫“大唐街”,始于唐代日本。当时日本人用以称呼在日居留的中国人居住区。《明史·真腊传》中提到:“唐人者,诸蕃呼华人之称也,凡海外诸国尽然。1673年,清代才子纳兰性德在《渌水亭杂识》中留下了有关日本唐人街的记录:“日本,唐时始有人往彼,而居留者谓之'大唐街’,今且长十里矣。”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留给日本人的印象最深,因此称中国人为唐人,中国人也以此为自豪,乐意接受这样的称呼,常常用来自称,所以一直延续至今。
2、形成
1872年,19世纪中国与西方的经济贸易往来多了起来,洋人也以“唐人”称呼中国人,中国人居住集中的地方被称为“ 唐人街 ”1872年,属于清洋务派的志刚在《初使泰西记》中记载:“ 金山(即今日美国旧金山)为各国贸易总汇之区,中国广东人来此贸易者,不下数万。行店房宇,悉租自洋人。因而外国人呼之为'唐人街,建立会馆六处。”1887 年,曾任驻外公使随员的王咏霓在《归国日记》中也使用了“唐人街”一词“金山为太平洋贸易总汇之区,华人来此者六七万人,租屋设肆,洋人呼为唐人街。六会馆之名曰三邑,日阳和。
3、发展
1930年蔡运辰《旅俄日记》:“饭后再赴旅馆,新章五时亦至,候余甚久,公事毕,同游中国城,城在莫斯科中心,女墙高底,完全华式,华人名之曰中国城。”今人李欧梵有一管有关唐人街的随笔,题目就叫《美国的"中国城”-唐人街随笔》(1975年),文章说:“唐人街是老华侨的温床、新华侨的聚会所。也是美国人眼里的小中国。也许我们应该把唐人街的英文原名直译过来,干脆称它为中国城(CHINATOWN),可能更恰当一点。”“唐人街”还是要比“中国城”常用。中国人的历史情结很深。唐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强盛的朝代。在海外的华侨华人往往称自己是“唐人 ”,他们聚居的地方便称为“唐人街”。
4、交融
2000年来,随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以及海外华侨华人在所在同的深地生根,唐人街也在发生变化:高档公寓的关建、华埠的扩张、非华商人群的入住以及唐人街社会功能的变化等等,都不禁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唐人街以往一直被认为是中低层人将聚居的生活区,随着一系列高档公寓的落成。唐人街的形象也在发生改变,除了高档公寓的兴建,华埠的变化还体现在其界限的校期上,2008的华华已经向四面八方扩胧,在纽约,北至小意大利区,南至河边码头,两至苏来区,东至格林咸治村,华人面孔和华人开设的商店、餐馆逐渐“占领”了东城,华埠走向贵族化和向网边地区扩张似乎已成为一种趋势,不过,唐人街的变化还不仅仅如此
5、繁荣
现在华人移民人口结构的改变,形成社区经济文化和社会交往状态的改变:其一,由大陆移民开设的商店、超市、餐馆和服务机构(如法律、会计、移民、职业介绍、医疗保险、保险、旅游等)陆续增多,相应的,以大陆人士主导的社团组织也相继出现,并在社区内有了一定的发言权;其二,华人媒体的变化,几家华语电视台为了吸引大陆移民观众,都增加了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的报放内容;其三,社区中人际关系的变化、随着大陆移民的奋力拼搏,在生活和工作上开始站稳脚跟,事业上有所成就,以及大陆留学生陆续取得大学学位,创业有成,逐渐融入美国主流社会;其四,华裔人口的增长促使华裔政治影响力日益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