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门立雪的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著名典故,用来比喻尊师重道、求知心切、行为恭敬。这个故事发生在宋朝,主角是杨时。
杨时自幼聪颖,在青少年时代就非常用功,下定决心要把书本上的知识都学到手。他考中进士后,在官场上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然而,他并不满足于官场生活和已有的学识,而是继续访师求教,钻研学问。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杨时认为要想在学问上取得更大的进步,必须找到一位学识渊博、能够指导自己的老师。经过多方打听和比较,他最终选择了当时著名的理学家程颢作为自己的老师,并前往河南颍昌拜师学艺。
程颢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他非常欣赏杨时的求学态度和才华,于是将自己的学问倾囊相授。在程颢的悉心指导下,杨时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还领悟到了许多人生的道理。在跟随程颢学习的过程中,杨时不仅勤学好问、刻苦钻研,还时刻保持着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然而,好景不长,程颢因病逝世了。这对于杨时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他失去了自己的恩师和引路人。但杨时并没有因此而放弃求学的道路,他决定继续寻找一位能够指导自己的老师。经过一番周折,他找到了程颢的弟弟程颐,并拜他为师。
程颐也是一位理学大师,他的学识和思想在当时非常有影响。杨时跟随程颐学习后,更加深入地领悟到了理学的精髓和人生的真谛。他不仅在学问上取得了更大的进步,还培养了更加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为人处世的智慧。
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不巧的是,他们正好赶上老师在屋中打盹儿。为了不惊扰老师,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
过了一阵子,天飘起了鹅毛大雪,雪越下越急。游酢被冻得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但都被杨时阻拦住了。他说:“老师已经休息了,我们不能打扰他。”于是两人继续在雪中等待。
过了很久,程颐才醒来,他看到门外的两个雪人时非常感动。他明白这是弟子们为了不惊扰自己而长时间等待的结果。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地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
后来,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并形成了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他的学问和思想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程门立雪”这个典故也流传至今,成为尊师重道、诚心求学的象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求学问道的道路是漫长而艰辛的,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坚持不懈。同时,要时刻保持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虚心向老师学习、不断追求进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学问和人生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