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祝福语 三明治的做法 红烧排骨的家常做法 小米粥的做法 小龙虾的做法 大闸蟹的做法 鲜贝的家常做法 卷心菜的做法 苹果派的做法 冬瓜的做法大全家常菜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百科 >

自梳女是什么意思(洞房时手握剪刀抵抗新郎,孤独一生只为不出嫁)

686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6-13 06:01:18    


引言:在我国古代的那种社会体系下,曾出现过一个特殊女性群体,她们勤劳、自力,敢于同命运斗争,甚至愿用自己的一辈子与凄苦的生活对峙。在历史上这种女性被称为“自梳女”。

“自梳女”单从字面意思看,就是那些自己把自己的头发盘起来的人。如果把这种行为放在那时候的封建社会里,可不单单只是盘起头发那么简单,这种行为代表着她们的一种态度。而一旦做了“自梳女”,就只能终生不嫁,一个人孤独终老。

其实与“自梳女”较为相似的就是“出家”,但出家后,可以再次回到这凡尘俗世中,而“自梳女”却没有任何机会重新开始。只要“自梳女”进行过仪式后,便不能再反悔,一旦反悔作出一些组织里不允许的事情,便会受到残酷的惩罚,严重点的甚至还会浸猪笼。


洞房花烛夜穿连体衣,手握剪刀抵抗新郎

对于古人来说,一生中有两件大事便是“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而在古代那个封建社会里,女性并没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便只剩下“洞房花烛夜”一件大事了。虽然在现在看来结婚生子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情,但是在当时那个年代,对于女性而言却不是一件好事。

在我国岭南地区曾有过一个歌谣,其中讲的就是女子嫁人后在婆婆家怎样被欺负。那时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女性,大部分都属于“恐婚”一族,因为自家姐姐出嫁后生活过的相当艰难,而为了再次避免这种事情发生,她们便从源头“洞房花烛夜”开始改变。

就是这样,慢慢出现了一大批不愿被命运左右的人,她们希望能改变这一切,于是就选择成为“自梳女”。但是“自梳女”并不是你想做就做的,有些选择做“自梳女”的女性就会被自己的父母强迫嫁人。在嫁人之前,她会联系其他的“自梳女”,洞房夜时,“自梳女”会身穿一套连体衣,手握一把剪刀,拒绝新郎的所有行为。婚后在家期间,每天都会有其他“自梳女”轮番陪伴她,如果新郎有什么别的心思,她们马上就会前去搭救,之后再借“回门”时,住到她们建立的“姑婆屋”里,并不再回去丈夫家,这种行为被称为“不落家”。

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自梳女”规模越来越大

“自梳女”还有一种方法能让她们如愿过上自己向往的生活,她们会出钱寻找一家已经过世的男性嫁了,这样就可以当死者名义上的妻子,就不会再有人逼迫她们结婚了。成为“自梳女”后,她们会互帮互助,自己赚钱给自己花,也再也不会有其他压力了。

到了清朝末期,“自梳女”的人数越来越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其实也与当时的大环境有很大关系,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这样就有更多的女性能有资本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当时“自梳女”人数增长最快的地方当属顺德。

在当时的顺德,有很多女性选择当“自梳女”,她们可以凭借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而且还有不低的收入,最重要的是不需要去男方家里做媳妇,为了能自由,她们宁愿没有子孙后代。“自梳女”为了与命运抗衡,也付出了不少代价,但这也让封建社会看到了最早期女人的“独立性”。


自梳女筹钱修建“十姊妹”屋,只为能让自家姐妹过得更好

“自梳女”去世之后连自己的亲生父母都不能参与其后事,只能靠其他“自梳女”相互帮衬,如果村里没有其他的“自梳女”了,“自梳女”去世之后则会被扔进河流中随波逐流。“自梳女”一般生活条件都比较不错,因为同是天涯沦落人,所以她们会竭尽所能的互帮互助。

中国最后15位“自梳女”

据说在1959年时,有500多名“自梳女”筹钱共同在她们的家乡常平修建了三座“十姊妹”屋,分别名为“义和堂”、“如意堂”、“成意堂”,她们希望这样的建筑能够帮助家乡的“自梳女”顺利度过难关。而直到今天为止,“自梳女”的数量目前已经极为稀少,有数据统计,截止2018年年底,东莞记录在册的“自梳女”当时仅剩15人。

结语:“自梳女”曾是那个时代的特殊“符号”,它代表了封建社会中那些女性对独立的渴望与追求,而这种“自梳女”在未来将不会再出现了,因为在现代这个美好的社会中,女性已经能够独立,也不需要再付出那么多的代价换取自己想要的生活,只要肯努力就能独立。如此简单的一件事,却成为那时“自梳女”们求之不得的梦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