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灯节”。古代农历纪元,正月为元月,夜称为宵,所以是为元宵节。传说元宵节的来历是汉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元宵节是农业社会“年”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常听老辈人说,十五一过,年就过完了。春种秋收,年复一年。我想人们之所以这么看重这个始于汉代,盛于中唐并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的传统节日,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全民同乐,更因为春耕始于元宵节之后,元宵节有承上启下的意义:一年之际在于春,一个新征程的开始。
在我的童年少年时期,元宵节是春节除夕夜的延续,同时暗示着春节这个一年最重要的节日要谢幕了。所以孩子们特别珍惜元宵节,一定得赶去街上或广场上,看轮番的节目表演。

元宵节的节目多是民间文艺,市里各企事业单位都要精心准备、一展风采。从正月十四到十六,全城大街小巷人山人海,白天有街头表演,规模最大时有上百支表演队伍,有彩旗方队、军乐队、各种威风锣鼓队、武迓鼓、腰鼓、秧歌队、踩高跷、抬阁、皇纲队、划旱船、二鬼抱跌、舞蹈表演、狮孑舞、舞龙灯、彩车、花车等三十多类不同形式的传统节目;晚上夜幕降临时,灯海火龙,亮如白昼,人头攒动在主干道上欣赏着形状各异的彩灯,又或是一家老小餐后出门消食,猜着随处可见的各种趣味灯谜,转着据说可以消百病的黄河阵。
要说将元宵节活动推向高潮的还得是人们期待的放烟火,随着咚咚咚的礼炮声,只见夜空中耀眼的火花漫天飞舞、纵情绽放、美不胜收。有的像腾空而起的金蛇,摇曳身姿、呼啸升空;有的像直冲云霄的火箭,一飞冲天、气势磅礴;有的像娇艳绚烂的菊花,五彩斑斓、傲霜怒放;有的像仙女撒下的漫天花雨,星星点点、如梦如幻……
当最后一轮礼花开始绽放的时候,我知道表演即将结束。带着空气中的余味,带着一时无法平静的心,走回家中。回家后再来上一碗汤圆当夜宵,这个元宵节就完美的收官了。躺在床上,回味那热闹的场面,盼望着下一个元宵节快快到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传统项目和活动发生了较大演变,有的被新形式所取代,个别项目渐渐消失,成了永久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