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的清明节是公历4月4日,这一天,人们会纷纷走出家门,或扫墓祭祖,或踏青游玩,共同迎接春天的到来。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关于清明节的来历,要追溯到古代的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为了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老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而关于清明节的风俗,那可真是丰富多彩。
扫墓祭祖是清明节最为核心的活动。人们会携带香烛纸钱等物品,前往祖先的墓地,献上鲜花,清理墓地,焚烧纸钱,祭拜祈福,表达对先人的怀念与尊敬。在扫墓的同时,人们还会踏青游玩,欣赏春天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此外,清明节还有一些特色的风俗活动。比如插柳,人们会在清明节这一天折下嫩绿的柳枝,戴在头上或挂在门前,寓意着迎接春天的到来。还有荡秋千,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的传统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除了这些,清明节还有许多地方特色的食品,如青团、清明粿等。青团是用艾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裹进豆沙馅儿或者莲蓉,不甜不腻,带有清淡却悠长的青草香气。清明粿则是以糯米为主料制作的食品,软糯可口,深受人们喜爱。
清明节既是一个充满哀思和敬意的节日,也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节日。它让人们有机会缅怀先人,传承文化,同时也让人们能够走出户外,感受春天的气息,享受生活的美好。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用行动和心意,表达对先人的怀念与尊敬,也一起迎接春天的到来,享受生活的快乐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