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几何时“四两拨千斤”似乎变成了太极拳的代名词,那“四两拨千斤”究竟是什么呢?是夸张虚构,还是确有其事,今天我们就来好好扒一扒这个“四两拨千斤”。
1“四两拨千斤”是从哪来的
《打手歌》:“ 任他巨力来打我, 牵动四两拨千斤。”《太极拳论》:“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在此,我们不讨论这两篇文献的作者是谁、是属于哪个拳种、成文于哪个年代,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在目前能查阅到的文献中最早提出了“四两拨千斤”的概念。

2“四两拨千斤”是虚构还是现实
通过阅读《打手歌》和《太极拳论》原文(以上为节选)再结合文学常识我们不难发现,所谓“四两拨千斤”是一种修辞手法,各位看官如果感到费解请联想“飞流直下三千尺”、“危楼高百尺”、“桃花潭水深千尺”等这些耳熟能详的诗句。这些诗歌中描写的事物真的有“千百尺”么?很显然“千百尺”是虚指,是夸张的修辞手法。同理,“四两拨千斤”真的是用“四两”去战胜“千斤”么?答案肯定是“NO!”它是一种斗智、斗技术、斗战术,不斗蛮干的理念,这种理念不是太极拳的专属,任何格斗术都包含了这种理念。
当然,想做到“四两拨千斤”不能纸上谈兵,任何斗智、斗技术、斗战术都要建立在自身拥有良好体能(这里的体能是运动训练学中的概念,并非指体力耐力)的基础上,否则就会变成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试想,你把对手研究得再透彻、战术安排再合理、技术再细腻,没有体能做基础也是发挥不出来的。
因此,“四两拨千斤”可以理解为:以体能为基础的技战术应用。

3“四两拨千斤”在技战术中的应用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捋清楚了“四两拨千斤”的概念。它不是虚无飘渺的神秘传说,更不是那些所谓大师借以抬高自己或抬高自己拳种的金字招牌,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格斗理念,这种理念存在于任何格斗术中,并不是太极拳的专属。下面我们就从太极拳、散打、泰拳中探讨“四两拨千斤”的技战术中应用。
“捋+挒”是太极竞技推手(类似摔跤,不是公园广场上大爷大妈那种画圈圈)中“四两拨千斤”的典型技术。动作为:在缠抱中将对方向侧面捋,同时绕步到对方后面用挒顺势将对方摔倒。在这里,缠抱中双方都处于胶着状态,都要先“掤”住对方(既是一种结构力,又是一种技术状态,在此可以理解为在缠抱中不处下风),然后才有机会发挥技术,否则掤不住对方就会被对方压制。由此,可以将其对应为:掤,即体能;四两,即捋+挒;千斤,即对手。也就是以体能为基础用“掤”与对手(千斤)抗衡,在抗衡中发挥“四两”(捋+挒)。

在现在搏击比赛中“拨腿反击”是典型的“四两拨千斤”,不论是自由搏击、泰拳还是散打,都是常用的经典技术。动作为:对方扫腿(或鞭腿),我方用手顺势拨开再打反击。要成功运用这个技术,最起码要能够判断出对方是出拳还是出腿,判断出来以后不论是拨开来腿,还是反击,都需要具有一定的速度和力量。由此,可以将其对应为:判断、反击需要以体能为基础;四两,即拨开技术;千斤,即对方或对方的进攻。也就是以体能为基础判断出对方的进攻(千斤)并拨开(四两)做出反击。
如果有的看官对以上技术不是很清楚,请自行百度,比赛很多很容易看到。
综上所述,“四两拨千斤”不是某拳种或某大师的独门绝技,也不是玄而又玄的拳论掌故,更不是传说中只有祖师爷、师父、大师所独有的绝招,而是任何一种武术都有的,以体能为基础的技战术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