掂斤播两:掂:把东西放在手上,估量其轻重。估计轻重。指对琐碎细小的事情也都要斤斤计较。
成语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量着穷秀才人情只是纸半张, 又没甚七青八黄, 尽着你说短论长, 一任待掂斤播两。”
数学视角读成语:
唐贞元十七年,张君瑞在赶考路上路过普救寺,玩赏中遇见前相国的女儿崔莺莺,一见钟情。莺莺因事暂住普救寺,张生便请求庙里师父留他住下, 张生对师父说:“ 秀才多贫困,无钱送礼,只能用纸写字绘画以作馈赠。我没有什么钱财,不要掂斤播两,计较我的多少。”后来, 师父真的同意了。
俗语说:“卖肉的不带秤”——掂斤播两。从字面理解,掂意思是把东西放在手上,凭人的肌肉记忆来确定物品的重量,播也是这个意思。掂斤播两需要一定的量感,而量感往往是一个基本的体感与一个数感相连而成的。量感是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长时间使用量的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精确的关于量的把握能力。
唐代1斤=16两,大约是600克,1两=37.5克。掂斤播两,这里的量感,如卖鱼的商贩,抓一条鱼,掂量一下,先定量为斤,斤是比较适合体感的量,再感知多少个这样的一斤,就大约是几斤。而两是比较小的重量单位,很难用体感来呈现,这个时候还要去使劲簸簸,去估计多少两,就比较困难了。从数学视角看,掂斤播两,说明这个人比较计较,不够大气。也引申为细致地估量物、事或人,形容在小事情上斤斤计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