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缝纫机的人真是个大聪明,这看似简单实则一点也不复杂的设计真是太精妙了。它只需要一根针反复的上下移动就可以实现不同类型的缝合。不过裤子的人都知道在用手工缝补的时候针是需要从上面插入,从下面拉出来的,然后再掉头,从下面插入,再从上面拉出,不断地重复这一系列动作才完成了缝合过程。
这个步骤看似简单,但是想要让机器来完成简直就是天方夜谭。缝纫机是如何做到相同效果的?而且速度还如此的快。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科学家们设计出了这种两头都很尖锐的针,并且将针眼移到了下端,这样就不用反复翻转针头了。

但是这样又存在一个新的问题,就是当把针插进布料再拔出来的时候线也会跟着出来,所以还得想一个办法防止线被重新拉出。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只要在针插入布料的时候在下面留出一个线圈,等下一次针落下时再从线圈中穿过,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环。按照这种方法操作下去就形成了一条针脚链。

而这种技术就是所称的链式针剂,也是第一台缝纫机所使用的缝纫方式。将这种技术应用到机器上要如何才能保证针头每次穿过布料时都能留下一个线圈?在1857年的时候科学家詹姆斯和查尔斯分别设计出两种不同的解决方法。
·其中詹姆斯的设计是在机器下方加一个勾子,当针插入布料的时候勾子会向下将线条勾住,等针退回去后下方就流出了一个线圈。而当针再次插入布料时钩子会向后移动,针又刚好从线圈中穿过,不断重复以上过程就完成了缝合。

·查尔斯的设计跟这里差不多,只是他的钩子变成了旋转式的。当针落下来时钩子恰好将线条钩住,继续旋转半圈后刚刚被钩住的线圈会脱离钩子重新钩住落下来的线条,以此往复。不过这种缝纫方式存在一个缺点,就是当某处断裂整根线条都会脱落。

还记得小的时候大米袋用的就是这种缝纫方式,只要将线头解开,轻轻一拉,整根线就会被抽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学家们又在缝纫机的下面添加了一根线,并将线头连接到一个水平移动的缩针上。当针穿过布料的时候,缩针刚好从线圈中穿过,针返回后两根线会缠绕打结到一起。用这种方式缝纫出的布料异常牢固,所以现在大多数缝纫机都用的这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