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祝福语 三明治的做法 红烧排骨的家常做法 小米粥的做法 小龙虾的做法 大闸蟹的做法 鲜贝的家常做法 卷心菜的做法 苹果派的做法 冬瓜的做法大全家常菜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百科 >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什么(我国五大基本国情农情及农业农村发展挑战)

284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4-24 09:53:57    


我国的农业农村发展面临很多挑战,其中有些挑战是世界各国共通的,而有些挑战是由我国的独特国情农情决定的,这些我国独特的国情农情构成了我国农村发展的基本约束条件,对复兴乡村的进程提出了基础性制约和更高的挑战。具体包括以下5个方面。



1.1

城乡二元体制与城乡发展不平衡


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出了重要概括,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农村发展不充分。这一问题追根溯源要归结于从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城乡间要素不流动,要素的价格不趋同,各项政策呈现双轨制。我国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体现在很多方面。


从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来看,2019年的城乡差距是2.6倍,而发达国家通常是在1.5倍左右,说明我国的城乡差距仍然较大。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我国的农业和非农产业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差距很大,且还在不断增加,目前大约是4.4倍,从而导致从事非农产业的工资远远高于从事农业的工资。


从城乡社会发展差距来看,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的数据,到2016年,全国还有近一半的农村家庭在使用普通的旱厕;农村大量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未得到集中有效的处理;1/3以上的农村没有路灯;超过一半的农村没有幼儿园、托儿所;1/5的农村缺医少药。我国农村发展不充分,相对于城市发展显著滞后,构成了当代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和不充分。在当代我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日益繁荣和农村发展的滞后形成了鲜明对照。



1.2超大规模人口与大规模农村劳动力外流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农村居民约有8亿人,1995年达到最高峰约为8.6亿,现在的农村居民约为5.5亿,相对于最高峰农村居民已减少了3.1亿。过去20年是我国城乡格局大调整的时期,城市化加速发展,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平均每年有上千万农民工进城,使得城市人口日益集中,产业日益繁荣。与此同时,农村的问题日益增多,人口外流、智力资源和领导力流失、产业凋敝、农村宅基地闲置等一系列问题共同造就了农村日益严重的空心化。“乡村衰落”的一个重要表征,是自然村的不断萎缩。1990—2017年我国的自然村的数量下降了35%,很多村庄萎缩消亡,空心化日趋加重、“三留守”问题(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人居环境严重恶化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大规模人口外流是导致上述问题的重要根源。



1.3人多地少资源禀赋基础上的小农户经济


全世界的农业发展有3种模式。第一种模式以新大陆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代表,模式是人少地多,劳动生产率很高,一个农户种成千上万亩地的情况并不少见。此种模式下,农民容易致富,农村问题相对容易解决。


另一种模式以法国和德国为代表。由于地处旧大陆,经过千百年的人口繁衍,人均耕地不断减少。由于大量人口聚集在城市,农村人口比重也较低,目前户均耕地规模仍有几百亩,有不少农场经营规模可以有几千亩。较大规模的农场,加上较完善的农业保护、发达的农业生产合作社、较高的农产品价格,使欧洲农民相对较富裕。

第三种模式是人多地少的东亚模式和南亚模式。这些国家人均耕地规模仅有几亩到几十亩,所以劳动生产率很低。此种模式下,无论采取怎样的耕种方式,即使精耕细作,能够取得的效益也非常有限。

我国是东亚模式的一个典型例子。我国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2.3亿农户,户均经营规模0.42hm2(7.8亩),经营耕地0.67hm2(10亩)以下的农户高达2.1亿户。农民种地特别是种粮的比较收益很低,一个典型的农户在外打工一个月的工资收入,大约相当于全年种粮的收入,因此农民种地的积极性不足,这也是21世纪以来我国农村出现大规模撂荒的根本原因,也是大量农民外出打工的基本驱动力。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最大贡献因素。2018年农民工资性收入5996元,对农民增收贡献率达42.0%;经营净收入5359元,对农民增收贡献率仅为27.9%。



1.4生态环境脆弱发展受到资源环境硬约束


我国是人均资源匮乏的大国,人均占有的耕地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40%。我国人多地少、人多水少、人多矿少、人多油少,自然资源比较匮乏,成为我国现代化的基本制约因素。我国的生态环境也非常脆弱,生态环境脆弱区占中国国土面积的60%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3,人均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5和1/8,大部分草原退化、沙化问题突出。

近年来,农村环境恶化问题逐渐凸显。农村每年产生的生活垃圾约2.8亿t,每年产生生活污水约80多亿t,大部分得不到有效处理。农业面源污染程度愈发加重。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8年全国农药年使用量150.36万t,化肥施用折纯量5653.42万t,大量化肥和农药进入土壤和水体导致土壤环境和水环境质量持续恶化。农村水土资源的恶化呈现加快趋势。根据2018年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全国土壤侵蚀总面积294.9万km2,占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总面积的31.1%,东北黑土层变薄,南方土壤酸化,华北平原耕层变浅,严重影响耕地产出。水资源短缺问题更加突出。农村地区大量开采地下水,华北平原地下水漏斗不断扩大,出现了全球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农村生态系统的恶化直接导致抗旱能力下降。21世纪以来我国几乎每年都会出现严重的旱情,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



1.5社会主义公有制体系下的农村集体所有制


我国的城市土地归国家所有,农村土地归村集体所有。集体所有制是根据我国国情做出的选择。我国人口过多,人均占有资源过少,只有实行集体所有制,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中国现阶段实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有其内在合理性。首先是农村人口进城后,若遭遇经济危机,出现剧烈的经济波动,农民工大量失业,可以退回农村,重新从事农业生产,而不会无家可归、生活无着。这是我国在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方式。很多发展中国家农村土地私有,但由于部分农民卖地进城后很难找到工作,回农村也无地可种,因此只能流落城乡结合部,由此形成了规模庞大的贫民窟。世界各国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经验都印证了,私有制必然导致耕地的大规模兼并、农民大量失业、贫民窟的大量形成。中国没有出现大规模的贫民窟,是受益于农村的土地集体所有制,它在某种意义上扮演着社会稳定器的角色。

此外,农村集体所有制变相为农民提供了社会福利和保障。由于历史原因,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是21世纪以后才逐步建立,包括新农合、新农保不断发展完善。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农村集体所有制对于农民来说是提供了变相的社会保障。由于公共财政限制,国家难以在短时间内给农村居民提供和城市居民相同标准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因此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还需要依赖集体所有制以维持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农民的社会福利。十九大宣布,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之后还要再延30年,也就是到2058年。因此,在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前,我国农村的土地制度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农村集体所有制是讨论中国农村改革的基本制度出发点。


以上5个方面的独特国情农情,构成了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基本出发点或约束条件。在这样的国情农情约束下,我国如何实现乡村振兴具有很大的挑战性,也可以说是世界级的难题。把拥有世界最庞大人口的中国带向现代化,在拥有几亿农民的国家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这将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党的十九大明确的七大国家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是最新提出的国家战略,也是未来我国需要长期努力的战略方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