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祝福语 三明治的做法 红烧排骨的家常做法 小米粥的做法 小龙虾的做法 大闸蟹的做法 鲜贝的家常做法 卷心菜的做法 苹果派的做法 冬瓜的做法大全家常菜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百科 >

话里有话的意思(为什么我们说话总是习惯“话里有话”?)

404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4-10 09:04:40    

坊间流传这样一件事:说媒的时候,媒婆到了男方家里,满脸堆笑称要介绍的女孩子“长得非常有气质”。乍一听,男方的脸呼地沉了下来,拿起笤帚就将媒婆赶出了家门。

这个事件还有另外一个版本:男方虽然不高兴,但他也不想得罪媒婆,眼看将近中午时分,便说:“您是稀客,今天我们不谈媒事,就好好地吃饭喝酒拉家常。”说完便起身要去“宰鸡杀羊”。媒婆霎时也明白了男方的意思,于是也马上起身告辞。

毫无疑问,我们会更欣赏第二个版本中男青年的做法。你用“暗语”来“摸探打底”,我就用“话外音”来“委婉拒绝”,双方在波澜不惊的情况下交换了意见,虽不能说是“皆大欢喜”,但也算是相安无事、不伤和气。

中国有句俗话叫“话到嘴边留三分,不可全抛一片心”,意思是话不要说得太直,也不要说得太实,说个七七八八让别人领会就好了。

很多时候,一个人不会轻易把自己真实的意见、想法直接地表达出来,但他的感情或意见,总会在他的“潜台词”表达里体现得清清楚楚。

经常在电视里看到古代的臣子揣摩皇帝的心思,有时真令人拍案叫绝。皇帝是九五之尊,说话时自然要考虑到皇家的威严。

如果皇帝“思春”了,则会说“后宫冷清”,马上就会有大臣上奏建议“各地选妃”,于是天子龙颜大悦:“准奏!”

其实,一些“婉转”的交际“辞令”,我们打小就开始接触了。上小学时,如果我们的某门功课不好,班主任在学期结束的成绩报告书往往会写“学习刻苦,某某还有潜力可挖”、“某某还可以进一步提升”之类的评语,很是给“面子”。

长大后,我们发现,“话外音”已经频繁地出现日常生活的各种场合。人们借“话外音”进行幽默调侃、讽刺发泄、批评鼓励、摸底打探……而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职场生活自是不能“脱俗”。

那么,究竟是什么影响了中国语言的逻辑,造成了中国人说话经常“指东打西”和“迂回婉转”呢?这恐怕还得从特殊的中国文化说起。

中国人历来崇尚“含蓄”之美,这从中国的传统艺术上就可见一斑。以古诗词为例,文人们喜欢营造意境,专于“炼字”,以及精短的文字表达无限宽广的情怀,特别讲究句中有句、句外有句,具有耐人寻味的深意。

拿中国画来说,画家们喜欢按心境随意抒发,飘飘缈缈,造成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美,却有无尽之韵味。其中更有一种很典型的创作手法——留白,虚虚实实,更能有效地表达意境。

“潜台词”更是源自戏剧的台词设计,作者为了吊观众胃口,或是让剧情更有悬念和张力,故意在台词中埋下更深层的含义。例如简单的一句台词“你真行”,演员用不同声调、手势和眼神呈现,观众脑海中所产生的联想也会不同。

可以说,在这样一种“特殊”的文化氛围及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之下,中国人的性情比较向“含蓄”靠拢——不习惯过于直露。

但是,是否就能说,“话里有话”的表达方式完全是出自于一种习惯、一种偏好呢?其实并不尽然。

朋友刘成跟我谈起“暗语”这个话题时无不感叹地说道:“很多的时候,直言相告会酿成惨剧,但是‘言外之意’却能起到意想不到的奇效。人在职场,不但身不由己,嘴也不能‘由己’啊。”

刘成是一家食品公司的销售部经理,不久前,他接到公司上层的指示,让他把销售队伍中“落后的鸭子”清理掉。

就是裁减几个员工而已,按道理来说,这种事司空见惯,极其普通,犯不着费什么心思。可是,刘成却为这“简单”的事苦恼不已。

原来,将要被裁减的人当中,有一个人是刘成的副手大李的侄子。这个人不但业绩长期落后,而且工作态度也很不好。直接辞退吧,不但在别人面前抹了得力干将大李的面子,也会寒了老部下的心。但是如果勉强留用吧,不仅其他员工会不服,对自己的工作也会有所不利。

刘成思量了很久,终于想到了一个主意。他立即单独找了大李谈话:

“我们部门要裁员的事你知道吧?人事部又来催了好几趟了。你是怎么看的?”

“既然是公司的决定,那当然只能执行。”

“那具体的人选呢?你有没有考虑过?”

“这个……我想,应该以业绩来说话。”

“我也正是这个意思,像小张、小刘的业绩就不错。”刘成“肯定”了几个人,但是没有提到大李侄子的名字:“这样吧,就以业绩为主要依据,结合工作表现、服务态度来考量吧,你觉得呢?”

“嗯……”大李欲言又止。

“这样吧,这件事我想全权交给你来办。你知道,有很多员工都是熟人介绍进来的,有个别的可能还和公司上层颇有渊源,不过这些你都不必考虑,有什么事情由我来担着。记住,决定权的你手里”。

刘成这话的另一层意思是:这事由你亲自来做,你不会失了面子;如果实在不忍心“痛下杀手”,我也会尊重你的决定。但是,我还是希望你能公平公正、不徇私情地处理。

作为部门副经理,大李对员工的表现当然非常清楚;作为老部下,他自然也能明白“老首长”的一片心意。大李领受了刘成的“好心”,次日就宣布了被辞退的名单,头一个就是他自己的侄子。上司满意,公司方面没得话说,大李还博得了一个“大义灭亲”的美名。

这样看来,人有时说话“拐弯抹角”还颇有些“迫不得已”的成分。所以,当一个人言不由衷、话外有话的时候,并不意味着这个人的人品就出现了问题;同样的,现代职场的这种“暗语横行”的现象,也并不代表着人们彻底抛弃真性情。

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建立在真诚和坦率基础上的有效沟通——用一种恰当的方式,把自己的态度、意见、建议完整地表达出来。

职场就是一个江湖,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有间隙。争端和分歧的解决之道当然在于沟通。社会呼吁我们“坦诚相对”, 但换一个角度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过于“直白”的交流很可能会造成一种“双输”的结局——到头来谁也占不了便宜。

而所谓“恰当的方式”,就是说话的艺术了,这在职场的人际交往中尤其重要。比如尽量少说“但是”,代之以“同时”等等。每个人都好面子,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想法,因此说话的时候就必须体察周围的气氛和对方的情绪——是该直抒胸臆,还是点到为止,或者暂时搁置。

人活在群体中,怎样与人相处是个大学问。谋求在职场的发展,员工不但要让顶头上司满意,还要取得同事们的帮助和认可。

这其中会有很多的隐情,就如老师不想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司不想引起下属的“不满”一样;这其中也会有很多的顾忌,我们可能会为了保全自己的尊严而“一语双关”,也可能为了避免祸从口出、明哲保身而“旁敲侧击”……

为什么会“话里有话”?可以一言概之:因为有需求,所以有市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