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祝福语 三明治的做法 红烧排骨的家常做法 小米粥的做法 小龙虾的做法 大闸蟹的做法 鲜贝的家常做法 卷心菜的做法 苹果派的做法 冬瓜的做法大全家常菜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百科 >

卵生哺乳动物有哪些(除了鸭嘴兽,还有一类哺乳动物是卵生的)

273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3-29 09:50:59    

有一种神秘的动物,长相怪异,像是自然界胡乱拼凑而成的。它浑身长着刺猬般的刺、食蚁兽一样的鼻子,以及鼹鼠一样的脚,活脱脱一个四不像。

自从它于1961年被荷兰植物学家彼得·范·罗伊恩(Pieter van Royen)在印度尼西亚巴布亚的独眼巨人山脉(Cyclops Mountains)采集到之后,在很长的时间内一直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这件标本没有被填充,干瘪得和被压扁的刺猬没什么区别。

在独眼巨人山脉采集的奇特标本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直到30多年后,两位动物学家从荷兰自然历史博物馆中发现了这具奇怪的标本,在进行了形态比较分析后,他们发现这种神秘生物的来头可不小,可能是一种没有被报道过的卵生哺乳动物

奇特的卵生哺乳动物

提起卵生哺乳动物,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或许是奇特的鸭嘴兽。但事实上,除了鸭嘴兽,隶属于针鼹科(Tachyglossidae)的物种,比如短吻针鼹和长吻针鼹同样也是卵生哺乳的。这些包括鸭嘴兽在内的物种都属于单孔目动物,是一类非常独特的原始哺乳动物,它们在具有哺乳动物典型特征(比如哺乳)的基础上,依旧保留着卵生等许多类似爬行动物的特征。

针鼹科下现存的只有两个属——针鼹属(Tachyglossus)以及原针鼹属(Zaglossus)。其中,针鼹属仅包含一个物种,短喙针鼹(Tachyglossus aculeatus),于1792年被描述,其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在新几内亚东部的沿海和高原地区也有发现。短喙针鼹浑身同样长满了尖刺,且有着独特的长喙,但大家一眼就能看出,短喙针鼹的“鼻子”要比前述标本的“鼻子”要短得多,所以那具神秘的标本肯定不是短喙针鼹。

短吻针鼹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相比于短喙针鼹,那具神秘的标本在外形上与原针鼹属中的物种更加相似。在此之前,原针鼹属中一共有两个已经被描述的物种,长喙针鼹(Z. bruijni)以及大长喙针鼹(Z. bartoni),它们都分布在独眼巨人山脉所处的新几内亚岛上。长喙针鼹体型几乎比短喙针鼹大一倍,头前部的长喙呈圆筒状且向下弯曲,这与标本的形态特征存在一定的相似。因此,科学家们最初并不认为那具从独眼巨人山脉采集的标本是一个新的物种,他们觉得这或许是某种长喙针鼹的幼体。

长吻针鼹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但当科学家们为这具标本拍摄了X光的片子后,他们惊奇地发现,这具标本其实是个成年个体。他们进一步比较了这具标本和其它两个长喙针鼹物种的形态差异,发现标本的皮毛较其他物种更加浓密、细腻,而且皮毛呈现独特的棕色,应该是一个新的物种。于是,他们描述了这个奇特的物种,并将其命名为阿滕伯勒长喙针鼹(Zaglossus attenboroughi),以纪念英国的博物学家大卫·阿滕伯勒爵士。

阿滕伯勒长喙针鼹的X光照片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不过,在阿滕伯勒长喙针鼹被命名后的几十年里,人们都没有再发现这种生物的踪迹,以至于大家都认为这种长相怪异的动物已经灭绝了。直到今年,科学家们才又在独眼巨人山脉发现了这种长喙针鼹,原来,它们只是善于隐藏,并未从这个世界上消失……

寻找阿滕伯勒长喙针鼹

自1961年后,陆续有独眼巨人山脉附近的居民宣称看到过阿滕伯勒长喙针鼹,但这些目击记录并没有留下什么证据。在过去 62 年里,证明阿滕伯勒针鼹存在的证据依旧只是荷兰自然历史博物馆中那具受损的标本。这一切都让人们对这个奇特的物种是否存在产生了怀疑。

2007年5月,EDGE团队派出了一支科考队,前往新几内亚岛寻觅阿滕伯勒长喙针鼹(注:EDGE,即存在边缘计划,是一个聚焦于具有独特演化历史的濒危物种的全球保护计划)。当科考队到达目的地后,当地居民透露了一个十分令人激动的信息:有人在村子后面的山上看到一种类似长喙针鼹的动物,那种动物看起来个头更小,喙也要更短更直一些。在对更多的村民进行访谈后,科考队甚至还得知,在当地人眼里这种动物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如果两个家庭之间产生了冲突,一起食用阿滕伯勒针鼹就可以消弭纷争。

这样的描述让科考队的成员们感到兴奋,根据先前的记录,在发现阿滕伯勒针鼹的山脉附近,并没有其他长喙针鼹物种分布,最近的一个长喙针鼹的种群也在此地以南约200公里处,这意味着这里被目击的动物大概率就是阿滕伯勒长喙针鼹。

所有长喙针鼹物种在新几内亚岛的分布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尽管科考队在独眼巨人山脉周围的村子附近进行了详尽的调查,但令人失望的是,科考队并没有目击到任何活体的阿滕伯勒长喙针鼹。由于针鼹主要在夜间活动,而且体型相对较小,甚至还可以在地下生存数日,想要在独眼巨人山脉的茂密丛林中找到它们并不容易。不过,这一切都挡不住科学家们寻找阿滕伯勒长喙针鼹的决心。

科考队的成员在仔细阅读了彼得·范·罗伊恩的考察笔记后,决定向更高海拔的区域进发,因为当年范·罗伊恩发现阿滕伯勒针鼹的地点位于海拔1,600米处。但独眼巨人山脉并不欢迎外来者,这是一座几乎无人踏足过的险恶山脉。科考队在历经努力后,来到了海拔约1,500米的地方,但这已经是他们的极限,再走下去,就无法在天黑前返程,这对于野外调查无疑是危险的。所幸,他们虽然没有找到阿滕伯勒针鼹,却找到了它觅食的痕迹——针鼹长喙戳入土壤留下的孔洞,这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阿滕伯勒针鼹并没有灭绝。

阿滕伯勒针鼹觅食留下的痕迹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2)

但科考队的成员并不满足于此,他们对阿滕伯勒针鼹在独眼巨人山脉存在充满信心,并一直在推动着一轮又一轮的科考活动。

62年后,罕见针鼹终现身

2023年,也就是上次科考的16年后,一支由牛津大学领衔的国际科考队再次来到了独眼巨人山脉。这次,科考队做了更加充足的准备,他们在山中放置了80多台相机,用来寻找神出鬼没的阿滕伯勒针鼹。除此之外,科考队还天天登山寻找针鼹,攀登的高度总计超过了11,000米。期间,科考队遭遇了两次地震,队员还经历了感染疟疾、手臂骨折、被水蛭叮咬等意外事件。但令人失望的是,为期四周的调查依旧一无所获,没有人在山里目击到阿滕伯勒针鼹。

就在大家心灰意冷,准备放弃的时候,奇迹发生了。在最后一天,当科考队员在检查相机的存储卡时,他们惊奇地发现,最后一张储存卡中记录下了阿滕伯勒针鼹的珍贵影像。在视频中,那只阿滕伯勒针鼹蹒跚而行,在林间穿梭,不知在寻找着什么。

科考队将取得的影像资料传输给了澳大利亚博物馆研究所的克里斯托弗-海尔根(Kristofer Helgen)教授进行鉴定,最终确认了视频中的动物就是阿滕伯勒针鼹。科考队除了在独眼巨人山脉找到了阿滕伯勒针鼹之外,还发现了迈尔食蜜鸟(Ptiloprora mayri)、数十个新的昆虫物种,以及一种神奇的陆生虾(注:迈尔食蜜鸟是食蜜鸟属下的一种鸟类,但在2008年至2023年间都没有这种鸟类可信的目击记录)。科学家们认为,重新发现阿滕伯勒针鼹只是对独眼巨人山脉探索的开始,毫无疑问,这座人迹罕至的山脉是一个物种的宝库。

科考队希望他们的发现可以引起人们对于这一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关注。毕竟,相比于破坏,保护总是来得更难上一些。

参考文献:

[1] Flannery, T. F., & Groves, C. P. (1998). A revision of the genus Zaglossus (Monotremata, Tachyglossidae), with description of new species and subspecies. Mammalia, 62(3), 367-396

[2] Baillie, J. E., Turvey, S. T., & Waterman, C. (2009). Survival of Attenborough’s long-beaked echidna Zaglossus attenboroughi in New Guinea. Oryx, 43(1), 146-148.

[3] Opiang, M. D. Home ranges, movement and den use in Long-beaked Echidnas, Zaglossus bartoni, from Papua New Guinea. Journal of Mammalogy, 90, 340-34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