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的影响下,人们往往认为周瑜是一个足智多谋但却气量狭小的人,他一生骄傲自负,智谋无人能出其右,却被诸葛亮耍的团团转,诸葛亮“三气周瑜”的典故可谓深入人心。可是,历史有时候就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他可以洗白很多扭曲的人,也可以抹黑很多正义的人,周瑜就是其中之一,因为真实的周瑜,与《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根本就是背道而驰。

周瑜影视形象
周瑜此人有勇有谋,他在赤壁大败曹军,让一向骄傲自满的魏国遭受重创,他也由此一战成名,东吴能够一次次建功立业,靠的不仅是吴主孙权的知人善用,更有周瑜的神机妙算,可以说东吴如果没有周瑜,也就少了很多可以与蜀魏抗衡的资本。除了谋略和勇气,周瑜长得也是丰神俊朗,从“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就可以看出当时的周瑜应该是英姿勃发的一个少年郎。可是如此优秀的一个人,真的就像《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那样虚有其表,实则小肚鸡肠,根本不能容人,最后还因为心胸狭窄被活活气死吗?
要研究周瑜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先来说说已经成为经典的“诸葛亮三气周瑜”,看看其中究竟有多少内容是真实的历史,又有多少是罗贯中的杜撰。“三气周瑜”第一气,是赤壁之战后周瑜志得意满,想要趁机攻占荆州和南郡,周瑜与诸葛亮约定,由周瑜先去攻打南郡,结果周瑜在南郡和曹仁浴血奋战的时候,诸葛亮却趁其不备夺取荆州,这是“一气周瑜”。

刘备影视形象
周瑜心生一计,让孙权把妹妹孙尚香嫁给刘备,趁着他去东吴娶亲的时候扣押他,逼迫诸葛亮用荆州交换,结果计谋被诸葛亮识破,不仅让刘备带走了孙尚香,还让周瑜损兵折将,这就是民间广为流传的“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此乃“二气周瑜”。周瑜假意称为刘备攻取西川,从荆州借道,想趁刘备出城慰问军队时突袭荆州,结果又被诸葛亮识破,赵云、黄忠、魏延、张飞早在荆州城上严阵以待,周瑜见此口吐鲜血,箭疮迸裂,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被活活气死。
说完了“三气周瑜”的故事,再结合真实的历史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三气周瑜”纯属子虚乌有之事。据《三国志》记载:周瑜为水军都督,早在刘备到东吴之前,他就已经攻打下了南郡,并且被孙权封为南郡太守。刘备借荆州确有其事,那是他在被曹操打败以后没有了领地,于是想依靠“孙刘联盟”来抗曹,因此请求孙权把荆州借给他,孙权同意并让刘备以左将军领荆州牧。刘备借荆州后感觉自己地盘太小,又请求孙权把南郡借给他,作为交换,刘备把自己在湘水以东的三个郡送给孙权。

气死周瑜
刘备借荆州的时间在公元208年,这个时候他根本就没有地盘,也没有资格和东吴谈判,曹操已经容不下了,难道刘备会愚蠢的去夺取荆州和南郡,让东吴也容不下自己吗?对于当时一无所有的刘备来说,这么做简直是自取灭亡,所以“一气周瑜”并不成立。
“二气周瑜”中的“美人计”是否是真的呢?据《周瑜传》记载,汉朝以来一直有一个传统,那就是国君可以把自己的妹妹嫁给盟国以此来巩固两国的关系,《周瑜传》明确记载“进妹以固好”。也就是说孙权的确有一个妹妹嫁给了刘备,但是她究竟叫什么名字,最后的结局如何,史料中没有任何记载,至于周瑜想让她嫁给刘备,逼迫诸葛亮还荆州的事情,史料中也是毫无记载。
孙尚香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元代戏曲《甘露寺》和《别宫·祭江》中,距离三国已经过去了一千多年,罗贯中写《三国演义》的时候已经是明朝了,他很有可能是为了增强小说的精彩情节,让观众对小说更感兴趣,才将孙尚香写成了孙权的妹妹。孙权的妹妹虽然嫁给了刘备,但是刘备一没有夺取荆州,二和周瑜并无过节,周瑜没有理由针对刘备,更别提诸葛亮“二气周瑜”了。

诸葛亮影视形象
根据《三国志》记载,周瑜准备攻打西川的时候,西川是在西蜀刘璋的管理下,而刘备和刘璋是同宗,刘璋还是刘备的长辈,他不可能明目张胆的表示自己想要占领西川的欲望,只有等刘璋死了,刘备才可能有所行动。西川距离吴国很近,周瑜害怕将来刘璋死了,刘备会趁机夺取西川,对吴国地盘造成威胁,同时他也想趁机扩大吴国地盘,所以准备带兵攻下西川。也就是说周瑜攻打西川,有防御刘备扩大地盘的意思,但最终的目的是扩大吴国地盘,与趁机夺取荆州毫无关系。
既然没有所谓的“三气周瑜”,周瑜最终又是怎么去世的呢?对此《三国志》记载的很明确:“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巴丘病卒,时年三十六。”也就是说周瑜从江陵回来,准备整兵攻打西川的时候,不幸身染重病而亡,所以周瑜直到死都没有去过西川,又何来帮刘备打下西川,更别提和诸葛亮交手了。
至于《三国演义》中提到的,周瑜和诸葛亮是死对头,恨不得除对方而后快的情节,更是无从说起。既然孙刘联盟一起对抗曹魏,那么诸葛亮和周瑜就算有矛盾,也是盟友的关系,需要相互配合,而不是像“三气周瑜”那样的搞内讧。根据史料记载,周瑜的智谋天下无双,诸葛亮更是通晓天文地理的当世奇才。周瑜英年早逝后,诸葛亮嚎啕大哭,并亲自撰写了《祭周瑜文》,其中写到:“从此天下,更无知音,呜呼痛哉,伏惟尚飨。”对于周瑜之死,诸葛亮是非常伤心的,所以历史上并不存在两人是死对头的事情。

孙权影视形象
既然诸葛亮和周瑜如此惺惺相惜,那么周瑜气度狭小、嫉贤妒能的说法,自然也就不攻自破了。《三国志》记载,周瑜曾经与老将程普合作,程普依仗自己年纪大,经常在众人面前给周瑜难堪,周瑜却并不放在心上,从来都是一笑了之。程普后来终于发现周瑜气量宽宏,真诚地向他道歉,周瑜仍然作君子之风,丝毫不把这些事放在心上,程普感慨的说:“与周公交,如饮醇醪(甘甜的美酒)”,可见周瑜为人的气量宽宏。
史料记载安徽庐江是周瑜祖居地,有很多周瑜后人在此繁衍生息,专家在周氏家族的族谱发现了一段描写周瑜气量的话:“公瑾雅量高之,夏雍畏于公瑾之雅量”。而且当地的周瑜后人都说,周瑜的度量非常大,几乎没有人不被他的宽宏所折服,而且此人极擅音律,只要有人奏乐出现了错误,他就会立刻回头看,这就是著名的“曲有误,周郎顾”。因此《三国演义》中那个小肚鸡肠的周瑜,完全就是罗贯中编造出来的。
那么罗贯中为什么要这么写呢?主要是从《三国志》开始,包括宋代的《资治通鉴》这样的正史,都是以曹操为正统,赞颂曹操的英雄气概,所以蜀吴英雄人物的形象本来就不突出。到了罗贯中生活的明代,“贬曹尊刘”之风盛行,刘备“匡扶汉室”的高大形象被树立起来,为了烘托刘备和诸葛亮的英武,只能选择抹黑周瑜来衬托刘备等人,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有“三气周瑜”的典故和周瑜小肚鸡肠的形象了。

周瑜之墓
这就是历史上真正的周瑜,他和刘备、诸葛亮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还和诸葛亮是惺惺相惜的好朋友,他待人气量宽宏,没有半点的小肚鸡肠,深受蜀国和东吴的尊敬,还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大才子,留下了“曲有误,周郎顾”的佳话。也许历史真的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可以把很多正直的人打扮的一无是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