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除夕的由来
关于除夕的来历,在民间中流传着不同的说法。例如,古代有四角四足的恶兽,叫“夕”,经常于严寒腊月窜出来祸害村民。后来有一叫“年”的孩子站出来了,教大家用门前挂红和燃放鞭炮的方法除掉“夕”。于是,每年腊月三十日晚上,大家就聚在一起彻夜不眠来守岁,初一开始彼此走访,互道吉祥送祝福,只为期待“夕”不再来。
与之类似的还有七郎射夕与熬年守岁的传说,只不过主角发生了变化,但不变的依然还是“夕”的凶暴与人们对幸福平安的祈祷。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除夕虽然是除掉农历一年里最后的晚上,从表面来看是除掉“夕”这只怪兽,实际上除掉的是晦气。所以,腊月又称“除月”,岁穷月尽之时,辞旧迎新之际,要除掉所有的不如意。

二、除夕交子都有哪些习俗?
(1)腊月“三除”进入尾声
在农村,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腊月三不除,来年遭瘟疫”,说明“三除”的重要,其中的“三除”指的是除尘、除破,以及除掉旧的思想。
随着除夕的到来,由于从大年初一开始不扫地、不扔垃圾,也让“三除”工作进入倒计时,许多家庭会利用年三十最后的时间进行清扫。
实际上,对于“三除”,北方黄河流域的山东、河南、河北等地习俗也不尽相同。例如,有的地方是从腊月二十八开始,俗称“腊月二十八,除尘便能发”;而有的地方,则是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开始,据《清嘉录》记载,“腊将残,宜洒扫舍宇,去庭尘秽。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尘埃”。
不过,即使时间有所差异,但腊月三除一定要在除夕之前完成,这个是各地都认可的说法。

(2)除夕贴对联有讲究
过年贴春联的历史由来已久,王安石诗歌“爆竹声中一岁除,总把新桃换旧符”,其中的桃符,就是春联的前身。
欢欢喜喜过春节时,贴上大红的春联,一则沿袭了桃符镇邪的含义,二则年兽怕红色,三则吉祥的词汇语句,皆表达了人们祈求福运的美好愿望。
而说到贴春联,其中的学问很大。比如,贴的时候,上下联不要贴反了,千万要看清楚最后一个字的声调,三四声的为上联,一二声的为下联。

同时,门神也不能贴翻。
左右两扇门的脸是相对的,而不能面面相向。
福字更不能轻易的倒着贴,尤其是大门等出入之处,贴福字要郑重,拒绝倒贴,只有在水缸、箱子、柜子等特殊的室内用品处,才能够倒贴福字,表示福气到来。
最后,再说说张贴春联的时间。
各地也是五花八门样,只能说“十里不同乡,百里不同俗”罢了。像山东烟台农村,有时两个临近的村落,也会有截然不同的习俗。从全国来看,有的农村“二十八日贴花花”,看着是不是有点早?而有的地方“二十九,贴倒酉”,所以贴春联要在腊月二十九。在山东烟台,我的农村老家,大年三十贴春联,只要在中午十二点之前贴上即可。
今年的除夕有点特殊,年三十为“二卯”相会。什么意思?己卯日的卯时(5~7点),因为除夕有了特殊的意义。老人们说,这个时间节点贴春联,更能讨得好彩头。

(3)除夕三不空
除夕三不空指的是房不空、锅不空、灯不空。其中,房不空,也有人说是床不空,其实都是对人丁兴旺的期盼,毕竟过日子过的是人。另外,家中有小孩的还要在其熟睡之后,有专人陪伴,谓之“压床”,甚至给压岁钱,或者压书本和刀具,来驱除晦气。
对于锅不空,特别容易理解,祈求实现年年有余。在我小时候,母亲经常会在锅中放上两个馒头,俗称“压锅”。即使贫穷的年代,也不想穷得揭不开锅。
最后,就是除夕灯不空,家中灯火通明,通宵不灭。据说在古代,点燃油灯是需要高成本来维护的,但即使如此,平民百姓在过年的时候,也会守护着油灯彻夜长明,只为前途光明的美好愿景。

(4)除夕三吃三不做
除夕夜,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寓意着“更岁交子”。另外,饺子的形状酷似元宝,也蕴含了招财进宝的好彩头。在除夕夜热闹的家宴中,永远少不了鱼。过年吃鱼,代表年年有余。
同样,亲人团聚之时,一大桌子的菜,也一定少不了鸡,寓意大吉大利。
其次,除夕三不做,也有三种忌讳。忌讳说不吉利的字眼,忌讳借钱,失去来年的好运气,更忌讳年三十上门催债,而且要持续到正月初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