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种就好看?恐怕未必。玻璃种是贵重,但贵就代表好看?就像很多奢侈品,贵是真的贵,丑也是真的丑。可能有人会杠,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吧?玻璃种还不好看,那什么叫好看,豆种吗?
其实并非是唱反调,不喜欢玻璃种的,大有人在。很多并不缺实力的翠友都反馈过,玻璃种太过于透明,空洞单调,缺少韵味,甚至有点水晶、塑料的感觉,看着有点假,除了贵,真看不出哪里美。

玻璃种观音挂件,太通透了
如果说玻璃种看着假,那就对了,但顺序说反了,并不是玻璃种像假货,而是很多假翡翠是照着玻璃种去模仿的。BC货翡翠像玻璃种实属正常,毕竟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BC货翡翠不去抄玻璃种,难不成抄豆种?
通常来讲,翡翠水头越好,意味着价值越高。玻璃种是翡翠种水的天花板,按道理价值极高,但为什么还会有人不喜欢呢?这不得不从传统的玉文化说起。

玻璃种“一刀切”佛公,适合镶嵌
翡翠传入中国之前,玉文化是以和田玉为载体,我们常说温润如玉,玉石讲究的是润、洁。翡翠之所以如此受欢迎,因为其既满足了玉的温润,又不失清灵,朦胧梦幻的质感带给人意犹未尽的遐想。
然而,玻璃种因为纯粹的透明,反而显得过于直白。古人云,水至清则无鱼,透明度极高的玻璃种并不具备玉石含蓄和内敛的本质,且其刚直硬朗的光泽,也失去了点珠光宝气的味道。

玻璃种平安扣,莹光四射
翡翠有句行话,种老色难进,越是高端的玻璃种,越是趋于无色。90年代之前,类似于玻璃种的无色翡翠,即便品级再高,也是难称高端。当时人们对翡翠的审美还停留在看色不论种,颜色的地位要远远高于种水。
随着行业的发展,人们逐渐转变了对种水的看法,种水翡翠的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仍然有不少翠友坚守无绿不翡翠的观念,至少目前高端拍卖会的拍品,基本上还是以绿货居多,极少是无色玻璃种。

现藏于苏州博物馆里的翡翠扳指
再者,人的审美是很主观的,很容易受到市场导向、周围环境的影响。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如果市场上砖头很稀缺贵重,周围人们也都说砖头好看,那么肯定会有人带着砖头出门,是不是这个理?
审美因人而异,玻璃种有人喜欢,就会有人不喜欢。其实不止玻璃种,包括帝王绿,也有很多翠友觉得不咋滴,还不如冰飘花、冰飘绿灵动清透,这跟买起买不起没有任何关系。

冰飘绿翡翠手镯,确实有韵味
还有一种极端情况,有人是只选贵的不选对的,很多大牌奢侈品,以我们的眼光看起来很丑、很奇葩的设计,但照样有很多有钱人追捧,为什么呢?他们难道不觉得丑吗?也未必,但能够拥有这些限量的奢侈品,本身就是身份的象征,是一种经济实力的体现。就像有人带着几千万的翡翠手镯,但出门都是骑自行车挤公交车,别人会以为她带的是BC货翡翠,反之,即便带条BC货的翡翠手镯,但出门劳斯莱斯、法拉利,别人也会认为那是真货翡翠,现实就是这么势利。

某宝直播间里的BC货翡翠,一眼假
不过大家放心,现在很多BC翡翠的加工做法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不再总是对标高端翡翠。而是把B+C翡翠下放到模仿糯种甚至豆种,染色也不那么刻意夸张,酸洗注胶后还会保留一点棉絮、杂色,让人真假难辨。
为了广大翠友能合情合理地戴假货,这些假货奸商也是操碎了心。话虽如此,无论酸洗注胶、BC货翡翠再像玻璃种跟真玻璃种的细腻纯净、轻灵剔透质感以及强光强硬的光感,还是有天壤之别的。

不得不说,造假技术也是要与时俱进
严格意义上讲,除了少数蛋面挂件能到玻璃种品质,极少有翡翠手镯能真正达到玻璃种的。这里说的玻璃种,跟很多直播间、很多主播口中所谓的玻璃种,完全不是一回事。
虽说目前翡翠行业里的玻璃种标准在不断地下调,但为什么叫玻璃种?还不是因其通透度无限的接近玻璃。至于某些主播口中的玻璃种,说得不好听,有的连冰的影子都看不到。莫非是豆种玻璃或者是大理石玻璃,都不知道他们怎么好意思说出口!

某些主播口中的玻璃种,实在无力吐槽!
理论上讲,翡翠的确越透越好,但古话也说了,物极必反,美到极致即为丑。或许太完美反而不够完美,就像断臂的维纳斯,比完整的更具艺术。话又说回来,事无绝对,审美因人而异,喜欢玻璃种的翠友肯定还是占绝大多数。
翡翠的美,综合种、水、色、工、底、瑕等多方面因素,没有必要一味地追求玻璃种。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只要赏心悦目的就是好翡翠,你们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