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祝福语 三明治的做法 红烧排骨的家常做法 小米粥的做法 小龙虾的做法 大闸蟹的做法 鲜贝的家常做法 卷心菜的做法 苹果派的做法 冬瓜的做法大全家常菜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百科 >

司马懿篡夺曹魏,司马昭为什么用晋作为国号

26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5-22 15:05:30    

在历代的国号中,“晋”的名声是比较臭的。无他,历史上出现过两个晋朝,都给“晋”抹了黑。

公元249年,看上去“人畜无害”的老糊涂、太傅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之变,诛杀大将军曹爽,曹爽等人被夷灭三族。司马懿实际控制曹魏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执政,也是屠刀满天飞,动辄夷人三族。当然,晋朝名声臭,还是因为武帝司马炎死后,八王作乱,导致五胡乱华,继而又是南北朝大分裂,险些给中原造成了灭顶之灾。公元936年,五代后唐的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为推翻后唐皇帝李从珂,认比自己还小11岁的辽朝皇帝耶律德光为父,并割让幽云十六州(也称燕云十六州),导致中原王朝无险可守。

北宋和辽朝的对峙中非常被动,其根源就在于燕山地区的丧失。金朝人说:“亡辽虽小,但控制幽燕,就足能让宋人送币(年送三十万银帛)”。

中原文明两次受到破坏力惊人人的打断,都和“晋”有关,你说“晋”能不臭吗?当然,“晋”的臭名声主要来自民间,在朝廷上,“晋”是非常吃香的。能封为晋王,多是帝位的有力竞争者。比如隋炀帝杨广当太子前封晋王,唐高宗李治即位前封晋王,差点收复幽云十六州的周世宗柴荣也是晋王。

还有收复幽云十六州失败的宋太宗赵光义,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等。

那么问题来了,司马氏为什么要以晋为国号?晋朝的国号始于公元258年,司马昭迫使魏帝曹髦封他为晋公,为篡魏做准备,然后故意没有接受。司马昭选择未来的国号,只能选择地处中原的国号,像楚、越、陈、随是不能用的。疆域在中原的诸国号中,除魏之外,还有赵、燕、齐、韩等国。首先不能用“燕”,因为燕国的位置太过靠北,而齐国的位置又太偏东。韩虽居天下之中,却是个孱弱的小国,司马氏当然看不上“韩”。

绕了一圈,最合适司马氏的国号还是“晋”,至于原因,有好几种说法。

一、春秋时就有个魏国,位置在今山西省西南端的运城市芮城县,黄河北岸,中条山西头。公元前616年,魏国被晋献公灭掉。有人认为司马昭就取这一个意思,上一个灭魏是晋,现在他也将要灭魏,所以用“晋”为国号。至于秦始皇灭魏,司马昭是不合适用“秦”做国号的。

二、司马昭在受封为晋公之前,上一个封号是高都侯。看似和晋国号没什么关系,实际上大有内涵。

高都是个地名,战国时的魏国设有高都邑,汉称高都县,就是现在的山西省晋城市主城区。司马昭看中了“高”字,高字有何意?一意为“崇(高)”,比参照物要高。崇字可作动词解,意为要超越“高”。司马昭为什么要超越“高”?大家应该都记得东汉末年有一句流行天下的谶语——“代汉者,当涂高也。”司马昭选择高都作为自己的封邑,就是冲着这句谶语去的。想当年,出身顶级豪门的大军阀袁术就胡解过这句话,曹魏也一样。有人说这句谶语已经被曹魏用过了,“当涂高者,魏也。魏者,巍(高)也。”司马昭又翻出来是什么意思?

汉朝治天下四百年,人心还不会一下子就将汉朝弃之如鄙履,这也是刘备为什么能三分天下的原因之一。

曹操建立魏国的过程不是很光彩,再加上曹操和士大夫集团不是特别能合得来,很多士人对魏并不感冒,法统和汉朝相比差了很多。曹魏并非大一统,司马昭如果在法统上取代曹魏,在那些士大夫看来也不是特别光彩的事。那怎么办呢?可可跳过曹魏,直接上承于汉,相当于汉(汉武帝之前)跳过秦朝直接上承周朝,汉初为水德,后改为火德。东晋史家习凿齿作《汉晋春秋》,将晋朝的法统跳过魏上承于蜀汉,大致也是受了司马昭此举的影响。习凿齿把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称为“天下之大害”,是晋朝列祖“除三国之害,静汉末之交争。”

习凿齿虽是东晋后期人士,但他的观点基本上代表了整个晋朝士人的看法。“承认魏不如直接承认汉。”

司马氏不太愿意上承曹魏,还有一点:他们的意识形态可能更接近东汉,而不是和东汉对着干的曹魏。曹操出身庶族,和在东汉意识形态具有统治地位的儒家经学名门关联不大。而司马氏出身河内温县,是东汉也是有牌面的名门,地位清高,能与诸名门相从周旋。从这个角度看,司马氏是看不上曹操门第的,而且为了得到士大夫的支持,司马氏更应该与曹魏划清界限。

三、晋是春秋时的超级强国,“齐桓晋文”已成为不朽的历史图腾,堪与周武周王相比。

以“晋”为国号,更能彰显司马氏志在一统的决心。

石敬瑭把国号定为晋,原因非常简单。一、他从祖辈开始就为晋王李克用、李存勖父子效力。二、他在起兵之前就作地的河东节度使,既是春秋晋国之地,也是李氏晋国之地。三、河东节度使驻地太原,古称晋阳。三晋合一,故曰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