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寿寺塔,原名永安万寿塔,又名八里庄塔,当地百姓称之为“玲珑塔”。仿天宁寺塔而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八里庄街道西八里庄北里3号玲珑公园内。慈寿寺塔因建于慈寿寺内,故俗称慈寿寺塔,当地人又称之为“玲珑塔”。

明万历四年(1576年),始建慈寿寺塔。明万历六年(1578年),寺庙竣工,赐名慈寿寺。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修缮。清光绪年间,一场火灾将寺内残存的建筑全部烧毁,只留下了慈寿寺塔和塔前的两座石碑。慈寿寺塔平面呈八角形,为13层密檐式实心砖塔,通高50米。没有阶梯,不能攀登。

1957年,慈寿寺塔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3日,慈寿寺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慈寿寺原有五进院落,建筑规模很大。全寺的主要建筑都建在南北中轴线上,自前而后分布有山门、天王殿、永安万寿塔、延寿殿、宁安阁等,主殿的两侧建有附属建筑,左右对称,整个慈寿寺庙宇壮丽,殿堂整齐,曾是京郊巨刹。
慈寿寺塔,整座塔分塔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塔基又分上下两部分,下为条石砌筑的平台,上是双层的须弥座,平台素面不着雕饰,须弥座上雕饰相比于天宁寺塔显得丰富些。
须弥座上有40座弧形小门,内雕有200多个人像,神态各异,每个人像都源于一个教化人类敬佛向善的佛教故事。上面一层须弥座束腰上各面均开有7个长方形龛,龛中雕有善财童子拜师修身成佛的故事,刻有200多个人物像,53幅画面,称作“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四座券门中,南面券门额书“永安万寿塔”,西面券门额书“辉腾日月”,北面券门额书“真慈洪范”,东面券门额书“镇静皇图”。由于塔檐角原挂有风铃3000多枚,风吹铃动,铃声悦耳,所以又称玲珑塔。

须弥座上部刻有笙、箫、琴、瑟等全行乐器图案,在佛塔中是不多见的。

须弥座上以三层仰覆莲辩承托塔身。塔身平面呈八角形,四正面辟券门,四斜面饰券窗,门窗装修为仿木构形式,门窗上部和两侧高浮雕金刚力士、菩萨、天部等神像。

塔身转角处的砖柱上浮雕升降龙。塔四面拱券门上嵌有石额,南面额为“永安万寿塔”,东面额为“镇静皇图”“辉腾日月”。

塔身以上为密檐13铃,共3304个。每逢微风排起,塔每层檐下均有24个佛鑫,原供奉铜佛312尊。塔刹为铜质葫芦形摩尼珠式鎏金宝瓶,下有覆莲承托,自刹顶垂铁链八条,与刹座下垂脊相连,用于加固。

慈寿寺塔自下而上,密檐逐层缓缓上收,檐下砖雕的斗拱层层支护,直到塔顶。
慈寿寺塔的塔旁东西两侧立有石碑,东侧碑为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立,正面刻紫竹观音和赞词,背面刻瑞莲赋;西侧碑为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立,正面刻鱼篮观音和赞词,背面刻关圣像和赞词。
两座石碑位于宝塔北侧,都是万历年间立的,东侧一块正面刻的是紫竹观音图,背面刻的是瑞莲赋,据说李太后曾声称自己是九莲菩萨转生,所以这两块御制石碑上都刻有观音像;西侧一块背面刻着关公和周仓像,刀法细腻,堪称精品。

据史料记载,明万历皇帝登基时年仅10岁,内外政事均由慈圣皇太后执掌。皇太后平生好佛,在她主政期间,命人在京城内外兴建修售了许多佛寺。最初皇太后修建慈寿寺是为了给丈夫隆庆皇帝祈求寞社,给儿子万历皇帝祈求子嗣和祝福长寿。这里原是明正德年间太监谷大用故地。据说在寺院修建期间,慈圣皇太后居住的慈宁宫内瑞莲盛开,并梦中遇见九首莲花菩萨,向她传授九莲经文,皇太后也因此号称九莲菩萨转生。

因此,万历皇帝还封其母为九莲菩萨,在修建的慈寿寺中,还建了一座九莲阁,阁中供奉九莲菩萨。据《帝京景物略》中记载,“慈寿寺后殿奉九莲菩萨,七宝冠被,坐一金凤,九首”。而殿中所奉九莲菩萨像,就是按照慈圣皇太后的模样塑造的,用以象征太后的前生。永安万寿塔建成后,谁若想求九莲菩萨保佑,就到慈寿寺,绕着永安万寿塔转圈祈愿,可以去病避邪,求得所愿,十分灵验。善男信女来绕塔祈愿,因此香火极盛。

经历了400年风吹雨打的慈寿寺塔,甚至还经历了多场地震与火灾。清康熙十八年(1679),北京发生大地震,震级现经专家估算为八级。据当时的资料称,京城许多宫殿寺庙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包括了养心殿、乾清宫、慈宁宫、德胜门等,就连北海白塔也未能幸免。在这场地震中,天宁寺塔的塔顶也遭受严重破坏。而慈寿寺塔却丝毫未损,成为建筑史上的奇迹。
1957年,慈寿寺塔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慈寿寺塔被列为划定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西至现状围墙。
2013年5月3日,慈寿寺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