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史料记载,清雍正年间,现在的上海中心城区北部和南部基本分属于太仓州和松江府,与苏州府基本是并立的行政单位。
乾隆年间还设立了“苏松道”,是管理包括苏州、太仓和松江的上级机构。“苏松道”也就是现在上海的老城厢一带。新江湾城所在区域属于太仓州下面的嘉定(太仓州还辖宝山、崇明、镇洋等县)。嘉定、宝山所辖的南侧基本就是到苏州河、黄浦江。因此,虹口、杨浦一带,在1800年前基本属于江苏-太仓-嘉定的辖区。当时的上海县属于松江府管辖。
1842年,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第二年,也就是1843年,上海正式开埠。
1920年代上海概念地图
直到1927年成立上海特别市,直辖于中央政府,把上海县全境、宝山、松江、青浦南汇等县部分共30个乡划入范围。
1930年代的行政区划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对上海市统辖地区的划分(此后马桥和塘湾两区归返江苏省上海县,实际只剩下三十区,但编号一直到三十二区)。由于租界回归,上海特别市的范围向外拓展,新的行政区划与1927年上海特别市初创时的有很大的区别。1947年1月,上海市陆续将数字编序的区名改以文字命名,于是那些我们熟悉的如“黄浦”、“静安”、“虹口”等相继登台了。至1949年,解放上海,上海的区划还存在江湾区,是很大一个行政区域。
1950年的上海市区行政划分
后近1959年重新行政划分以后,基本奠定了现在上海的行政范围。
引自上海发布
现在上海的“江湾”一词,我们可以从地图上查到分布很广,南到虹口区的靠近鲁迅公园一带也有“东江湾路”。那么究竟“江湾”是什么概念?江湾一词来应来源于行政名字江湾镇,江湾区。江湾是一个千年古镇,历史人文底蕴深厚,宋代抗金名将韩世忠曾屯兵于此,佛教名刹玉佛寺原址也位于此地,朱自清、叶圣陶、夏衍曾在此创办立达学院。据传江湾在历史上商贾如云,号称闻名遐迩的“铜江湾”。
江湾五角场地区在1927年时,成立上海特别市,由市政府根据孙中山先生《实业计划》中有关上海的改造方针,在吴淞与江湾之间(今江湾体育场附近)着手规划建设上海市中心区,1929年开始进行开发,以行政、文化、体育等公共建筑群为主体,采用放射环形的道路系统。新区于抗日战争前夕已初具规模,但不久便毁于战火。1932年日军发动“1.28”淞沪战争后,在此造“日本乡村俱乐部”、“日本人高尔夫球场”。1937年“8.13”第二次淞沪战争爆发,日军侵占五角场地区后,强行将有400多年历史殷行古镇及7,000亩土地,圈造军用机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机场为上海空军所有,一直沿用到20世纪末才迁建而废止。
江湾长期处于封闭状态,致使这里的生物群落少有人为干扰,各物种组成都接近“原生态”。90年代末,借力2010年上海世博会,新江湾城第三代国际社区,新江湾城呼声最高。在此背景下,上海国际社区建设机遇、国际社区建设标准等问题成为城市热点。
“新江湾城”一词于是诞生。
新江湾城位于上海中心城区东北部,杨浦区的北部,东邻殷行社区。不忘初心,坚守理想,未来怎样,拭目以待。
“新江湾城具备了国际社区的天时地利人和。新江湾城大型公共绿化率将达到20%,公共水系将达到8%,功能区绿化率将达到35%,城区绿化覆盖率将达到60%左右。5平方公里的城区,约有1平方公里为公共绿化和水系覆盖,这在上海中心城区的社区中是绝无仅有的。随着新江湾城中高档产品的不断涌现,区内优越的生态环境、人文氛围和生活品位展露无遗,其必将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尚低碳型第三代国际社区标杆。”
附引文江湾镇志:
江湾以虬江蟠曲于此而得名。据《宋史》记载,韩世忠曾驻中军于此,是个有上千年历史的古镇。1984年9月划归虹口区管辖,时有居民2.52万人,加上镇境农业人口,共3.19万人。该镇在宋代已成市集,且是上海地区的重要港口。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倭寇袭扰,全镇被毁。后以保宁寺为中心,逐渐恢复成镇,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海开埠后,南境紧靠上海租界,外商竞相来此租地办厂,市面日趋繁荣。光绪二年(1876年)淞沪铁路从上海筑至江湾镇,正式营业,更促进了境内工商业的发展。至清末民初,全镇有大小商铺300多家,以秋季棉市为最盛。编结手工业,日益兴旺;棉织、酿造、化工等厂相继设立,其中模范工厂橡胶工场为全市第一家橡胶厂。此外,镇东辟有跑马厅(万国体育会),吸引沪上众多游人;中国妇孺会、仁德所、游民习艺所等社会福利团体麇集镇上;劳动大学、立达学园、持志学院、文治大学等高等学校也相继在境内开办。这是全镇工、商、文化事业的鼎盛时期。但在30年代连遭“—·二八”、“八一三”两次淞沪战争,建筑物大部焚毁。抗战胜利后,经济发展缓慢。解放后经30多年的建设,江湾镇出现了崭新的面貌,全镇共建工房125幢,有4175户迁进了新工房,有3601户用上了煤气。在镇区中心拓宽新市南路,直通新市北路,形成新街。沿街高楼鳞次栉比,市面颇盛。
江湾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早在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前后,著名将领韩世忠抗金时驻军于此,部分家属随之入户,逐渐成型。上世纪二十年代以来,江湾镇市面颇盛,其繁荣与地理位置和便捷的水陆交通密切相关。上海开埠后,中国第一条营运铁路——吴淞铁路即设站于此。在上世纪初叶的江湾镇工、商、文化事业鼎盛时期,镇东有跑马厅万国体育会,吸引沪上众多游人;中国妇孺会、仁德所、游民习艺所等社会福利团体麋集镇上;劳动大学、立达学园、持志学院、文治大学等高等学校也相继在辖区内开办。1984年江湾镇划归虹口区。1999年,淞沪铁路全线拆除,只有江湾火车站留存至今。为了真实还原中国铁路第一站的历史风貌景观,街道正在恢复淞沪铁路江湾镇站原貌。2006年撤镇建街,保留了名称中的“镇”字,为“江湾镇街道”。
古老的江湾在历史上还是重要的宗教胜地。享誉中外的上海玉佛寺就起源于江湾,由清邮传部尚书盛宣怀于光绪二十六年购地三十余亩、历时6年建成,1918年迁供于安远路新建的玉佛寺内。镇上原来有很多古刹,但大多毁于战火,最早有昆福寺、保宁寺等,现唯一留存的古寺院为三观堂。目前,正在改建的三观堂规划建筑面积2200多平方米,占地面积3300多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