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阳县位于驻马店市西南部,南接桐柏,北连方城、舞阳,西临唐河、社旗,东交遂平、确山、驿城区。中国盘古圣地、中国第一个肉牛品种——夏南牛诞生地、中国花菇之乡、国家卫生县城、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生态示范区、全国食用菌生产先进县、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县、全国食用菌出口优秀基地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有机食品示范县、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国家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国家牛肉基础母牛扩群增量项目县、全国粮棉种植大县、全国铜山优质烟生产基地县、全国十大牲畜繁育基地县、全国薪炭林基地县、全国油料百强县、全国秸秆养牛示范县、首批国家级“粮改饲”试点县、省级文明县城。

历史沿革
泌阳县,据史书和旧志记载:春秋属楚,战国一度属韩,秦属南阳郡、西汉初始在境内置比阳(今泌水镇古城村)、舞阴(今羊册镇古城寨)二县,均属荆州南阳郡。东汉、三国魏、西晋县名无改。
东晋十六国时期,公元317年比阳、舞阴二县属前燕;370年属前秦;394年属后秦,姚兴置舞阴郡,405年属东晋。
南北朝时,刘宋于公元420年废舞阴郡为县,仍属南阳郡;比阳划归广平侨郡,均隶雍州。永初二年(公元421年)在比阳县境东部析置招远县(治今大路庄乡古城岗),属豫州绥城郡,并兼有怀德县境(治今确山县境)属初安郡。泰豫元年(公元472年)“太阳蛮”首领桓诞率众降北魏,北魏即于是年改比阳为阳平,并置东荆州,任桓诞为刺使。昭越(即宋之招远)属初安郡。又在县境北部置江夏郡,领县江夏(治所在今付庄乡古城)属南郢州。是时,舞阴仍归南钥宋,属南阳郡。由于境内分属两国,双方争夺激烈,郡、县分合变置频繁。
南朝齐建元元年(公元479年)在舞阴置雍州西汝南郡,司州置北义阳郡,二郡治所均在舞阴。又在县境东部侨立高邑县〈治今高邑〉属北淮安左郡。不久,上述所置郡县均归属北魏。太和三年(公元479年),诏乐陵镇将韦珍移镇比阳,仍属东荆州。于县境南表置城阳郡,领县城阳(治今在高店乡丁道),属殷州。孝昌二年(公元526年)复置舞阴郡,领县舞阴。又置北南阳郡(治所亦在舞阴),领县北平(治所今方城县东南李岗)。上述郡县隶襄州。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西魏,县境又处于两魏争夺要地,双方争设州、郡;废立不定。东魏沿袭东荆州,西魏置西郢州。废帝三年春正月(公元554年)改东荆州为淮州,改西郢州为鸿州。北周统一北方后(公元577年)除沿用舞阴郡外,改鸿州为淮州。
隋开皇初废舞阴郡,改县为显冈;废江夏郡和城阳郡、县。五年(公元585年)改淮州为显州。七年(公元587年)改阳平为饶良。十八年改江夏为慈丘县。大业元年改昭越为同光,寻废。二年(公元607年)改饶良县复为比阳。三年改显州为淮安郡,隶豫州。领比阳、平氏、真昌、显冈、临舞、慈丘、桐柏七县。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淮安郡为显州,置显州总管,辖显、北沣、纯三州。显州领比阳、慈丘、平氏、显冈四县。七年改显州总管为都督府。贞观元年(公元785年)罢都督,废纯州为桐柏县来属。三年省显冈,领比阳、慈丘、平氏、桐柏四县。九年(公元635年)改显州为唐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唐州为淮安郡。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复为唐州,隶山南东道。领比阳、方城、慈丘、湖阳、泌阳(今唐河)、平氏、桐柏七县。天祜三年(公元906年)徙唐州治至泌阳改名泌州。不久又复为唐州(至今唐河)。比阳、慈丘二县仍隶属唐州。
五代,梁、唐、晋、汉无改。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废慈丘县并入比阳。嗣后境内只有比阳一县名。
宋、金因之。
元世祖至元三年(1271年)因民力不足,废比阳县为毗阳镇,置巡检司,仍属唐州。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于毗阳镇复置县、改名泌阳(袭用唐河旧县名),属南阳府。
清代无改。
民国二年(1913年)属汝阳道,不久道废,直属省。二十二年属河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至解放。
于1947年11月18日我陈谢兵团首次解放泌阳。同年23日在泌阳、方城、舞阳三县界建立泌北县,归属豫陕军区七分区领导。是年12月19日,桐柏军区二分区再克泌阳县城,成立泌东、泌西二县,属桐柏军区二分区领导。于19.48年6月撤销泌北县,将县境羊册、象河区分别划给泌西、泌东二县。
1949年元月并二县为泌阳县,归属南阳专署。1956年7月经省人委批准将县东部的冷水、前城、大李河三乡划归确山县。1965年7月国务院决定增设驻马店专区和社旗县,除将饶良区划归社旗县外,其余全部划属驻马店专区。1970年,泌阳县属驻马店地区。2000年,驻马店撤地建市,泌阳县属驻马店市。

行政区划
民国2年(1913年),沿清8保建制,改设毗阳、象河、高邑、百秩、牛蹄、官庄、羊册、饶良8区,原保下辖铺改为乡。共设77个乡和31个镇(街)。民国20年(1931年),改区为乡,王集乡划归唐河,将全县107个乡、镇(街)并为1个镇、12个乡,即城关镇、朱集乡、饶良乡、官庄乡、王店乡、刘河乡、象河乡、牛蹄乡、沙河店乡、龙泉乡、大磨乡,高邑乡、马谷田乡。
民国21年(1932年),推行保甲制,恢复原8区,下辖72联保、532保、5840甲。
民国25年(1936年)并为5区:城关区、牛蹄区、梅林区、饶良区、高邑区。
民国30年(1941年)1月,取消区和联保,复设乡。全县新设30个乡镇:中山镇(城关)、马谷田乡、邓庄乡、春水乡、象河乡、牛蹄乡、沙河店乡、百秩店乡、羊册乡、官庄乡、古城乡、饶良乡、朱集乡、龙泉乡、高店乡、大磨乡、杨集乡、天庄乡、郭集乡、王店乡、三官乡、高邑乡、冷水乡、老君庙乡、堡子乡、桃花店乡、竹林乡、二郎庙乡、黄陂乔乡、石子乡,乡下辖244保。
民国31年(1942年)又并为12乡、1镇:二铺乡、马谷田乡、邓庄乡、梅林乡、象河乡、牛蹄乡、沙河店乡、羊册乡、官庄乡、饶良乡、朱集乡、龙泉乡、中山镇,下辖244保、2522甲,至解方文。
解放后,民国36年(1947年)底,县境分设泌北、泌西、泌东三县。

泌北县(治所设方城县酒店),辖泌阳县的郭集、羊册、象河、春水等北部边缘地区与舞阳县南部的宋集和方城县的小史店、唐河县的下洼等地。泌西县(治所设在羊册古城寨),辖大磨、双庙、官庄、饶良4个区。泌东县(治所设今贾楼乡曾沟),辖邓庄、王店、马谷田、石头河、牛蹄5个区。泌阳城关为桐柏区二专署直辖。
民国37年(1948年)4月,撤销泌北县,所属羊册、郭集划归泌西县;象河、春水划归泌东县。

民国38年(1949年)1月,泌东、泌西二县并为泌阳县。10月全县设9区、2镇,即大磨、马谷田、王店、牛蹄、春水、羊册、官庄、饶良、双庙和城关、沙河店镇。区下辖197个乡。
1953年7月,增设梅林区。城关镇改为城关区。
1954年4月,撤销沙河店镇,归牛蹄区管辖。
1955年底撤销梅林区。
1956年撤销牛蹄区,改设板桥区。5月改区建乡,全县设25个中心乡:程店、陈庄、十里铺、王店、焦竹园、二铺、马谷田、高邑、板桥、石板冲、沙河店、春水、象河、龙王庙、官庄、前寨、泰山庙、羊册、郭集、古城、饶良、朱集、窦观、赊湾、陈岗;1个镇:城关镇。
1957年调整为8区、1镇:陈庄、马谷田、王店、板桥、官庄、羊册、饶良、春水区和城关镇。另置8个县直乡:高店、吕王庄、康庄、双庙、陈岗、草场、大熊庄、赊湾。
1958年3月撤销县直8个乡,合并为赊湾乡、陈岗乡。8月,区改为乡,设10乡、1镇。10月,全县统称“泌阳人民公社”,辖11个管理区。年底,撤销陈岗管理区,其辖分别并入城郊、赊湾两管理区。

1959年3月,撤销“泌阳人民公社”,恢复原建制。管理区改为人民公社。
1961年8月,改社为区。全县设10区、1镇,下辖74个人民公社。
1962年3月,74个人民公社调整合并为54个,下辖443个生产大队。
1969年1月,撤销原公社,改9个区(镇)为人民公社,新增郭集、太山、杨集、立新、沙河店、大路庄6个人民公社。
1976年初,又增设高店、董岗、双庙、象河4个人民公社。
1977年春,再增设黄山口、高邑、下碑寺、贾楼、城郊5个人民公社。
1981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原立新人民公社更名为付庄人民公社,董岗人民公社更名为老河人民公社,太山人民公社更名为泰山庙人民公社,杨集人民公社更名为杨家集人民公社,双庙人民公社更名为双庙街人民公社。

1983年11月,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改为乡、镇人民政府。全县共设23乡、1镇,下辖394个行政村。
1987年11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羊册、沙河店为镇建制。同时将原城关镇更名为泌水镇,城郊乡更名为花园乡。至此,全县设泌水、羊册、沙河店3镇和象河、春水,黄山口、郭集、泰山庙、官庄、付庄、下碑寺、板桥、老河、大路庄、王店、贾楼、杨家集、双庙街、赊湾、花园、高邑、马谷田、陈庄、高店21个乡。下辖391个村民委员会(街道办事处),3810个自然村、镇,5336个村民小组和4个居民委员会。
1993年,由马谷田乡改为马谷田镇。
1999年7月,由春水乡改为春水镇。

2008年,由赊湾乡改为赊湾镇。
2009年6月,官庄乡撤乡建镇,实行镇管村体制。
2011年11月,撤销花园乡、泌水镇,以原花园乡的陈楼、孟庄、老苗庄、李楼,赊湾镇的十里庙、桥上、张新庄、榆树岗,双庙街乡的韩岗,盘古乡的小岗,杨家集乡的陈岗,泌水镇的西关、陈营13个建制村(社区)合并组建泌水街道。撤销泌水镇、花园乡,以原泌水镇的新兴、东关、新华、古城、花园乡的南杨庄,盘古乡的七里岗、史楼、杨院、大岗合计9个社区,组建古城街道。
2012年12月泌阳县花园街道办事处成立。
2013年,由郭集乡改为郭集镇。由王店乡改为王店镇。
2016年,杨家集乡改为杨家集镇。
2018年,由高店乡改为高店镇。由高邑乡改为高邑镇。
2022年泌阳县下辖3个街道、11个镇、8个乡,另设有2个管委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