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林北山夜色。刘伟摄影。
说起吉林市的北山,多半个中国的人都知道它的大名。明面看起来是因为清朝时就有的那句民谚“千山寺庙甲东北,北山庙会胜千山”——用北山庙会的浩大规模压制了大名鼎鼎的辽宁千山。
其实还真不是。根本原因,还是吉林北山的皇家历史厚重。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吉林北山的皇家故事多。无论你是谁谁谁,只要你走进北山公园的大门,你不想历史都不行,因为那些不起眼的景观,都会把你的脑袋撞得咣咣响!

★承载大清皇家奥秘的“九龙石”
走进吉林北山公园的正门,左侧不远的湖畔矗立着一块形似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版型的巨石,上刻“九龙山”。这块石头自然就成了承载“九龙山”名字的九龙石了。
明明公园大门上堂而皇之地镌刻着“北山”二字,何来“九龙山”之名?
原来与康熙皇帝有关。
此山自1658年大清皇朝在吉林修建船厂,创建吉林水师开始,关内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便随着关内众多的造船工匠和水兵往吉林汇聚,从此,中原文化闯进了关东吉林。

航拍。慕良摄影
于是,有人在松花江畔看到吉林城依踞的后山岭岗起伏,沟壑纵横,如九龙汇聚之地,故以道家文化起名其为“九龙山”。接着便有南来的风水先生堪舆北山与吉林城的风水,放言吉林北山有九龙蟠曲之势,当有天子出。
1982年春,康熙皇帝东巡吉林时。传说,吉林将军巴海因康熙皇帝东巡一路十分有兴致于各地文化历史风俗民情,便将吉林九龙山有“九龙蟠曲之势,当有天子出”的民间传说,讲给皇帝听。

(此图版权归于网络)
康熙大惊,立刻率领御林军以畋猎为名纵马驰骋九龙山巅,果然发现此山气脉不凡。但大清江山刚刚巩固,岂容此地再出真龙天子!于是他连续发布命令:断龙脉、平山头、盖庙宇、改山名、镇龙气。从此,“九龙山”改名北山。
★“长虹卧波”的九龙桥
进北山公园大门,一脉青山横亘眼前。山前有一泓碧水,荡漾于山前。欲登山观览,须过九龙桥。一听此桥之名,就知来源于“九龙山”之名。
此桥宽阔,略有拱形,桥长近百米,两侧桥栏杆是汉白玉雕琢。栏杆之上,皆有蟠龙,栩栩如生。

此桥是拱桥,但不像一般拱桥突然拱起,而是坡度坦然。桥身宽阔,尽管来往游人熙熙攘攘、络绎不绝,除了著名的庙会时节,从未出现过摩肩擦踵的情况。
此桥九孔,可能应对“九龙”之说。但如站在桥侧仔细观察,便可见此桥只有中间的最大三孔为“活孔”。小舟可从此三个“活孔”中往来于东西两湖。三个“活孔”两侧,各有三孔中间砌死的“实孔”,从而构成“三三得九”之数。
据说,此桥之前身,是民国年间张作相主政吉林省时开辟北山公园所见的木桥。此桥有“长虹卧波”之势,曾引多少游客拍照留念。

杨金铭摄影
★传古承今的“九龙门”
过了九龙桥,进入九龙广场。广场中间巍然矗立着一座金光灿灿的铜雕大门,名九龙门。此门自然昭示着“九龙”之说。欲登九龙山,必经九龙门。过了九龙门,才是登上北山之巅的峡谷通道。
九龙门于2001年11月建筑落成,是全国最高最重的铜质龙门。门高9.9米,宽7.8米,厚1.9米,重达 20吨。周边设有音乐喷泉。

杨金铭摄影
此门是清华大学袁运甫教授设计。内容以九龙山的传说为根本,采用青铜器时代和玉器时代的龙纹为表现内容,以端庄、古朴、儒雅、祥和的九个龙头为主题造型,整个铜门雕铸着互相交错盘结的九条龙,象征着九龙腾飞。
据说,创作者通过九条神龙的造型,向人们传递着古老的九龙山神秘、奇异的文化力量,也洋溢着龙腾盛世、福泽家邦的美好祝愿。
★与大清国两位皇帝有关的“揽辔桥”

揽辔桥凌空飞架于北山登山峡谷通道的上空。自峡谷登山通道抬头仰望,揽辔桥横卧于蓝天白云之下,苍松翠柏之端。若桥上有人凭栏远眺,则如天上的神仙正在天桥之上俯瞰人间。
此桥与大清国两位皇帝有关。
传说,1682年春,康熙皇帝东巡吉林时以畋猎为名,纵马踏察九龙山的风水。康熙纵马于山巅,往来驰骋,发现此山果然有九龙汇聚的大风水。

为防止以后吉林再出“真龙天子”与大清国争夺江山,康熙即命吉林将军巴海率兵挖断东西峰之间的通道,以掘断龙脉。于是有了如今的登山峡谷通道。但东西峰的交通,却从此断绝了。
后人无奈,便在两峰间搭起木桥通行。后来,吉林乡绅决定在此木桥处重新修建一座石拱桥,于1932年开工。因此工程是在康熙皇帝断龙脉的峡谷上施工,乡绅便想请已经退位的溥仪皇帝题写桥名。但溥仪此时隐居于天津,竟然不知此桥题写何名为好。

时近臣宝熙为他讲述了当年康熙皇帝如何在吉林北山上纵马驰骋,如何揽辔停骑俯瞰北山风光的皇家气概。溥仪听后大受鼓舞和启发,于是挥毫题写了桥名“揽辔桥”三个大字。建桥的乡绅如获至宝,立即将溥仪题写的桥名铸成铜牌,镶嵌在桥头栏杆上。此后,此桥即成为“揽辔桥”。
1994年9月,北山公园又在康熙皇帝揽辔停骑的地方树立了一座花岗岩石碑,正面刻有“康熙帝揽辔停骑处”八个大字,背面刻有碑文。此碑位于揽辔桥北50米的地方。
“揽辔飞虹”是北山新八景之一。但由于石桥形似驼背,故当地百姓戏称此桥为“罗锅桥”。

★拥有“镇寺三宝”的北山第一庙——“关帝庙”
相传,1682年春, 康熙皇帝策马北山,看到此处果然是“九龙汇聚”的大风水后,立即命令吉林将军巴海挖断此山龙脉,接着又命令削平东面的山头,在上加盖庙宇,以镇压龙气。
于是,1671年,经过多年筹划,终于在北山之巅建起了第一座寺庙——关帝庙。据说,当年修建什么寺庙颇费思量。因为康熙皇帝有旨:“加盖庙宇,以镇龙气”。但是,什么寺庙能够镇得住九龙山的“龙气”呢?

最终,供奉关二爷的关公庙胜出。因为大清皇帝最崇拜关公。相传,努尔哈赤熟读《三国演义》,极端崇拜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即便进北京向明朝皇帝进贡时,宁可不要皇帝的其他赏赐,也会专门讨要一尊“御赐”关公雕像,带回长白山下供奉。
据传,大清皇宫中上演关公戏时,只要关公一出马,即便是慈禧太后也要立即起坐,围绕座位转三圈,然后才能落座看戏。

关帝庙筹建的同时,铸造了重达81斤“的关刀”作为镇寺之宝。同年,又铸造铁钟一口,记录捐募人等和当年建寺风调雨顺的太平景象。
1754年秋,乾隆皇帝东巡吉林时,特别上吉林北山拜祭关帝庙,并挥毫题匾“灵著豳岐”。当年,关爷刀、康熙钟、乾隆匾,成为吉林北山的三件镇寺之宝。

★三教共祀的玉皇阁和文人荟萃的万绿轩
游吉林北山,必游玉皇阁。这有两个历史原因:第一,玉皇阁是吉林第一座儒、道、释三教共祀的寺庙。内中供奉着儒教孔子、道教老子和佛教释迦牟尼佛以及玉皇大帝、三霄娘娘,还有人间历史上做出贡献的各行各业祖师,计十六人:
右侧供奉的八人是药圣李时珍、建筑祖师鲁班、烧炭祖师孙膑、制军祖师诸葛亮、手术祖师华佗、道教北五祖之一吕洞宾、纺织祖师黄道婆、诗圣杜甫。

左侧供奉的八人为:造纸祖师蔡伦、制盐祖师沈括、命相祖师姜太公、造笔祖师蒙恬、佛教禅宗祖师达摩、造酒祖师杜康、茶圣陆羽、造墨祖师吕祖。中轴线西侧的老郎殿主位供奉梨园祖师唐明皇李隆基,配祀赵西元帅和文曲星。整座寺院三教合一,诸业同堂,系玉皇阁最大的特色。
第二,“万绿轩”是文人荟萃的地方。民国十五年(一九二六年)吉林督军张作相维修玉皇阁时增建一座客厅,名“万绿轩”,曾是吉林文人墨客荟萃之地,各界名流和军政要员常到此吟诗作赋。
“万绿轩”的匾额是“吉林三杰”之一的近代著名诗人、书法家成多禄所题。成多禄还题了楹联∶“五载我重游,桑海高吟诗世界;一层谁更上,乾坤沈醉酒春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