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定陵位于北京大峪山东麓,明十三陵之一,是明朝第13位皇帝神宗朱翊钧及其妻妾——孝端显皇后、孝靖太后的合葬陵。该陵墓整整闲置达30年之久。定陵成为十三陵中最大的三座陵园之一。为何选中定陵作为第一个考古对象,又是什么原因令他成为中国考古史上的悲剧?
十三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皇家陵园,陵园内全部仿造皇宫建造,到明朝灭亡时,整个陵区的总面积已超过一百二十平方公里,这比当时明朝的都城——北京的面积还要大。

定陵入口
陵区结构
地上陵宫由宝城、明楼、祾恩殿(重檐7间)、祾恩门(5间)、左右廊庑(各7间)及外罗城内外的宰牲亭、神厨、神库、碑亭组成,占地约18万平方米。
其实,60年前最早确定发掘的并不是定陵,而是明永乐皇帝的长陵。1955年10月,由吴晗作为发起者,联合了郭沫若、沈雁冰、邓拓、范文澜等人,联名上书政务院,请求发掘明成祖永乐皇帝的陵墓长陵,很快就获得周总理的批准,尽管当时它受到了郑振铎和副所长夏鼐等考古专家们的理性反对。
不过,由于长陵建造面积实在是太大,一时难以找到墓道,考古学家们在其他十二陵的调查中,他们偶然发现定陵有塌陷漏洞,由此定陵成了最初上书发掘长陵计划的试验品。
《夏鼐日记》清晰地记载了这一波折: 1956年8月17日(星期五)……我建议将定陵停工,改作献陵……1956年8月19日(星期日),上午与陈滋德、朱欣陶、赵其昌诸同志一起至西郊公园,与吴晗同志商谈明陵发掘事,他们仍主张(除赵君外)继续发掘定陵。

考古悲剧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定陵被当做“牛鬼蛇神”批斗,万历皇帝及两位皇后的尸骨棺椁被毁。且由于当时人们文物保护意识不强和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主要指文化大革命和破四旧),使定陵出土的大量丝织品未得到有效保护,迅速风化,因此,定陵的发掘也被认为是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剧。
为什么挖掘帝陵成为 中国考古界的禁区?
1958年中国政府向世界公开发布消息:“明十三陵中定陵已打开……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个皇后尸体腐烂,骨架完好,头发软而有光。尸骨周围塞满了无数的金银玉器和成百匹的罗纱织锦……”一经公布,引发了海内外无数艳羡的目光和赞叹之声。
然而,由于技术水平落后,挖开容易,保护却很难,很多奇珍异宝遭到无法修复的毁坏。郑振铎和夏鼐先生随即上书国务院,请求立即停止再批准发掘帝王陵墓的申请,周恩来总理批准了这一申请。不主动发掘帝王陵从此成为考古界的一个定规。